夏津县宋楼镇是我市民营经济最发达、中小企业最密集的乡镇之一,先后荣获 “中国纺织名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等荣誉称号,创造了铺天盖地、大干快上民营经济的 “宋楼模式”。
最近,记者到宋楼镇调研,发现这里的民营企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帮助下,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能够从容应对、主动调整,突破了以往的低水平、快膨胀的发展模式,在新时期、新起点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调整发展思路
宋楼镇位于县城西3公里,这里交通发达,农民思想解放、头脑灵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许多农民就开始悄悄地走街串乡收购棉花、加工棉花,闻名遐迩的夏津棉花市场就发源于此。历经种种争论和困难,这里的农民形成了重实干、轻言谈的个性,在2000年以后借助良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形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井喷”之势,曾经一年就冒出投资过千万元的棉纺织企业11家,一时间“宋楼现象”、“宋楼模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出口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整个棉纺织行业遭受重创,出口利润下降、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同业之间竞争激烈,新一轮的棉纺织行业洗牌已经开始。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宋楼镇党委、政府及时出手,加强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提出“稳定发展、稳定提高”的思路,坚决控制低水平、低档次的重复建设,重点在做精做强上下功夫。同时,实施了民营企业“素质提升”工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农民企业家进一步放宽眼界,准确把握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开放中求发展。
目前,全镇共有民营企业395家、规模以上的企业48家,是清一色的由本地农民创办的中小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运行成本低,生命力顽强。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这些企业迅速改变了发展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强化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和开拓市场上。目前,全镇41家棉纺织企业无一停产、破产,大部分都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
宋楼镇民营经济主要是两主导产业,一是棉纺织,一是棉籽油加工。这两大产业共同存在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和产品档次比较低的特点,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针对这种情况,镇上鼓励企业利用这次难得的调整机会,进行设备改造和产品创新,要求新上棉纺设备细纱机均不低于经纬506、507,后纺为自动落筒,汽流纺发展苏拉、日发RE198、瑞士利达等新设备。如镇上的龙头企业——天润公司今年以每台167万元的价格新上了两台自动落筒,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润超油脂公司新上了“MR160型剥绒机”,棉籽油加工能力达到了一天200吨粕、50吨油的规模。
在新产品开发上,一方面由普梳向精梳、由低档纱向高档纱发展,把目光放到“新、特、尖”产品开发上,如由润通、天润等企业共同创建的倍捻纱线生产项目,正平公司的色织布项目、竹节纱项目都是新品种的延伸。更多的企业在如何进一步拉伸棉花产业链、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上下功夫,如润生公司有自己的棉花加工厂、棉纺织厂和棉籽浸出油厂,形成了均衡发展。还有一家企业独辟蹊径,以废棉渣为原料生产饲料。镇上成立了棉纺织和棉籽油两大行业协会,抱起团来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目前,宋楼镇棉籽油加工企业已达14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占到了全国同行业加工能力的1/6到1/7。
调整经营管理机制
宋楼镇民营企业起步非常有特色,绝大部分是由农民采取自愿集资入股形式,由几个股东共同出资或者一个大股带着十多个小股东出资建成一家企业,利用的是社会资金,对金融机构的依赖度很小,这也是宋楼镇民营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企业管理上往往是由几个股东组成一个董事会共同管理企业,但又不同于规范的公司制企业,没有形成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其性质如同早期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时还带有很浓的家庭式企业管理的特色。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今年镇上实施了一项针对民营老板们的“洗脑换脑”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家形成更加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大胆使用外来的经营管理人才。如天润公司就外聘了职业经理人,股东会只管企业的重大决策和定期查看企业的财务和销售报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参与企业具体管理,管理效率十分高,使企业在当前困难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万庆华 张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