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县市区篇
德州经济开发区:开放招商排头兵
作者:孔瑗钟伟本报

德州经济开发区一角


  在德州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德州经济开发区既是一个应运而生、乘势而上的 “幸运者”,更是率先发展的“开拓者”。
  10年前,德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确定在位于市区东郊的宋官屯镇启动建设德州经济开发区,并提出“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成现代化新城区”的奋斗目标。
  于是,在这块热土上,上演了一个鱼龙变化的神奇故事。人们用10年的智慧和汗水,使它完成了“华丽转身”:2008年,全区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比1998年增加99.34亿元,年均增长165%,是建区前的152倍;境内实现财政收入有望突破10亿元。去年,在全省145家省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中,列第十一位,并获得省科学发展示范区、省对外开放先进区、市利用外资工作先进县市区等诸多殊荣。

  “借力登高”兴工业

  从单一的小作坊发展成新能源开发、空调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生物高技术等六大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从没有出口产品到出口创汇名列全市第一……
  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在哪里?市委常委、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军回答得很干脆:“开放带动,给工业化装上加速器,推动全区经济实现新跨越。”
  开发区建立伊始,就坚持以招商引资搞建设为主的原则,达到借力登高发展本地工业的目的。该区依据产业规划进行招商,依托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把优质资产拿出来招商,把有回报的项目推出去引资,把有亮点的项目拿出来合作,形成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对地方经济有支撑带动作用的企业集团。
  世界知名赛车、高档自行车制造业龙头——台湾美利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开发区后,该区多次派人赴深圳、上海、昆山等地招商,吸引了生产铝轮圈、铝合金制品的亚鹰铝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包装制品的五福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和生产照明电器的瀚辉照明公司等7家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另有10多家自行车企业已达成投资意向。
  一手抓“顶天立地”,一手抓“铺天盖地”。他们选择一批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做强做大单个企业,形成产业优势,实现从“指头”到“拳头”的质变。
  步步为营,开发区挺起了自己工业“脊梁”: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7家,比1998年增加126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分别为建区前的 4203倍、1920倍、2023倍、10188倍。

  “软硬兼施”有法宝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实现开发区振兴繁荣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杨军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总是提到“科学招商”四个字。
  杨军说,招商引资能否成功,有其科学的规律,并不是给了政策什么项目都能招进来。经济开发区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分析自己的区位、自然环境、政策、人文等综合因素,合理定位招商主攻方向,


即主攻的区域、主攻的产业、主攻的方式,“硬软”两手抓招商。
  硬环境撑起了开发区的 “腰杆子”。他们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靠内资启动,借外力发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修建道路54条,总计252公里,硬化路面41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86万平方米,铺设各种地下管线402万米,实现了区内“九通一平”,打造出接近国际水准的企业生产经营硬环境。
  软环境成就了开发区的独特魅力。该区狠抓“三个创新”。一是创新服务理念。教育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从我做起,真正做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坚持中层干部聘任制、一般人员聘用制、全体人员无投诉管理,推行首位提拔制和末位淘汰制。三是创新服务内容。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任务,赋予新的内容,推出新的举措,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说了算,定了干”“只要项目定了干,剩下的事情我们办”这些都是开发区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良好的服务营造了 “磁场效应”,大项目接踵而来。截至目前,入区项目累计达685个,总投资512.8亿元;建成投产企业378家,总投资317.6亿元。

  “绿色引擎”唱主角

  持续不懈的科学招商、理性引资,为经济开发区引来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能耗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坐落在开发区的“太阳谷”每年有5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转化成生产力。今年以来,该区又引进了博硕太阳能、丹麦风力发电设备等总投资25.2亿元的6个新能源项目;景津集团、点石科技、英强科技等,都充分发挥在生态产业链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企业由被动环保向主动环保转变。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开发区管委会“一班人”明白这个道理。该区在保证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将环保观念体现到现实的工作之中。投入8000万元,专门建了一处污水处理厂;大力实施造绿工程,按照“一路一景、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原则,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在一个大花园中建设开发区”,形成了“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化城市格局。
  “产业彰显实力,生态决胜未来”。这12个字不仅是德州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更成为开发区的特色和亮点。靠坚实的基础和一步一步扎实的工作,开发区正在把“现代化市中心区”这张宏伟蓝图逐渐变为美好的现实。
  □本报记者孔瑗 钟伟 本报通讯员杨锋 杨玉红 董运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经济开发区:开放招商排头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