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留守儿童独自做家庭作业。
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人身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近日有关方面组成调研组对农村留守儿童养育问题进行了调研:
留守儿童养育中的不良现状
1、生活弊端。留守儿童大多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在这些特殊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过严。只要孩子高兴,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使面对花花绿绿的零食也不例外。而零食吃多了,势必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一日三餐,造成厌食,营养不良,铅中毒、色素中毒,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产生多动症。
2、心理顽症。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却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孩子最大的苦恼——孤独,致使孩子要么内心封闭、恐惧,要么无法无天。
3、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打架斗殴、玩耍过当、被猥亵奸污、诱骗拐卖等一切坏现象都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
4、学途迷茫,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欠缺。由于孩子大多与祖辈共同生活,作为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基本不能给予帮助。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也还是老一套,更别说主动引导孩子。同时,他们大都还要承担家务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此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被转嫁给学校。但由于孩子的不良习性已形成,现时教育资源的不足等原因,学校、老师也只能尽力而为,效果并不明显。致使这些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贪玩、厌学、不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成为班里的学困生、问题生,甚至逃学、辍学。
造成不良现状的原因
1、家长认识片面。绝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都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为了孩子。但事实证明,他们把年龄过小的孩子留在家中或交给其他亲人看管,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即使拥有再多的零花钱,也无法填充孩子残缺的情感世界;即使挣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孩子受到的伤害。
2、家庭教育能力不足。整日奔波在城市的打工族,由于空间上的限制,加之没时间和精力,懒得过问孩子的学习;监管的亲人由于忙于家务等,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也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微乎其微,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社会、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他们需要学校与社会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更多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各种关爱措施正待健全。
对策与建议
1、开展留守儿童养育“系统工程”。在留守儿童集中的乡村建立托管机构,聘用有责任心、热爱教育的人士对留守儿童进行养护,开展“爱心妈妈、爱心家长”活动,使孩子们“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在各种健全的管理设施、娱乐设施中健康成长,尽情欢笑。
2、成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促进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3、加强学校教育建设。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使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快乐成长。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蔡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