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今昔“粮”缘
  “现在种地,机械化程度高了,劳动量小了,俺虽然很清闲,然而腰包却鼓得很快,连做梦也笑啊!”8月27日,在禹城市房寺镇后姜村的玉米田里,村民姜新成正用 “小白龙”浇地。
  现年51岁的姜新成,一家4口人,家有耕地20余亩。过去,每年从3月小麦浇返青水开始,一直忙到秋冬,一年到头在地里至少待8个多月。 “20多年前,麦收期要忙1个多月。光用镰刀割麦子就要割七八天,加上拉磙轧麦、扬场滤麸,全程下来整个人就要瘦10多公斤,可小麦单产还不足300公斤。”回首往昔,姜新成有点激动, “那时年轻力壮,有的是力气,也乐意种粮,但心里始终盼望着能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出来。”
  “我是村里第一个买拖拉机的人。”姜新成话锋一转,露出幸福的笑魇。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心想实现种粮机械化的他,每年利用冬闲时间,在家做起豆腐,赚了4000多元钱,加上亲戚帮忙,凑足7000多元钱买了一台拖拉机,割麦、运麦、轧麦全部用拖拉机,不光忙自己的,还替别人干,增加了不少收入。随着国家良种、化肥补贴等惠农政策的深入实施,当地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加高涨,收入也日渐多起来。后来,国家实施了农机补贴制度,姜新成又第一个报名,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收玉米全部用上了大型农业机械,不光省时,还省力。
  “以前,地里除草都是我妻子的事。一到大暑天,就在玉米地里汗流浃背地辛苦劳作。现在根本不用愁,俺们全部用上了除草剂,20多亩地一天就能打完,从种到收就没有草。”说起这些来,姜新成的眼睛闪着激动的泪花。姜新成掐着手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夏粮亩产600多公斤,20多亩地的夏粮全部卖给国家,毛收入2万多元。如果加上秋粮收入,还能把玉米芯卖给功能糖企业,仅种粮一项,一家人均收益就过万元。
  □李建 尼刚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今昔“粮”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