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小账本细数农村大变化
  今年60岁的李洪显是陵县糜镇后李村的一名农民。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细心的李洪显就有了一个账本,买种子、除草、施肥……事无巨细,20多年来的生产生活全都记在他两本厚厚的笔记本里。
  李洪显指着身后的蔬菜大棚告诉笔者:“我这大棚是全村最大的,占了5亩地,每年能收入8万多元,这5亩地,能顶20年前200亩地的收入!”
  “李洪显的账本,就是一部糜镇改革开放之后农业的发展史。”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秀凯如是说。翻开李洪显的账本,1亩地的收入,从不足400元到16000多元,20多年间增长了40多倍。 “1988年,每亩地平均收入还不到400元;1998年,每亩地均收入超过2000元;今年,每亩地收入能达 到 16000元 。”“每隔几年,变化就很大,是党的好政策让咱农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啊。”李洪显激动地说。
  “种了几十年的地,真正靠地能让农民致富还是近几年的事。”李洪显说。上世纪80年代,农民以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由于品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农民收入很低,亩均收益不足400元。到上世纪90年代,糜镇开始大力发展棉花加工业,政府开始引导农民进行大面积棉花种植,同时积极推广立体种植,实行粮棉间作、棉瓜间作、棉菜间作等多种种植模式,农民的收入才有所增加。
  1999年,糜镇提出 “二次创业”发展战略,镇上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进行特色种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后李村首先响应号召,发展起大棚蔬菜种植。近两年,为提高农民种植效益,镇上帮助群众联系引进了法国纤手西葫、冬玉西葫等优良品种,还多次请来蔬菜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民大棚种植积极性越来越高,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目前,后李村蔬菜大棚已发展到40个。2007年,依靠大棚生产,后李村实现人均增收1138元,大棚种植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产业。
  “城里人有的咱也有了。”李洪显指着家里的现代化电器说,大棚每年8万多元的稳定收入,让他衣食无忧,生活不仅不需要子女负担,还经常出钱支援子女发展事业。
  20多年来,李洪显一直保持着记账的习惯,账本也成了他的宝贝。家里来了客人,他都喜欢拿出来翻翻,说说这些年来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变化。
  □于礼先 李照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账本细数农村大变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