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女孩陈艳青是中国举重队里“说话最不算数”的运动员。退役,复出,再退役,再复出,她从2000年起宣布退役三次,又三次回到举重房重操旧业,但最终却在北京奥运会上成为女子举重奥运历史上首位两连冠选手。
“我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练与不练之间反反复复,但我私底下认为,正是因为我总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才能保持最好的身体状态,拿到两块奥运金牌。”陈艳青说。
雅典奥运会冠军、2005年全国运动会冠军、东亚运动会冠军,三个冠军头衔却让陈艳青在26岁时做出了退役的决定。在澳门参加完东亚运动会后,陈艳青当着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痛哭流涕,宣布自己正式退役。
结果2006年1月,她回到国家队一声不吭地继续苦练,并在当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再次力压群芳。那时说到自己食言重返举重时,陈艳青难为情地笑了。她说:“我决定退役时想,如果继续练到2008年,已经快30岁了。我不希望自己到了30岁的时候还没有享受过青春。”
选择复出,也就意味着这位雅典奥运会冠军在30岁前将在举重馆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对此,陈艳青说:“北京奥运会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我愿意放弃自己的青春。我去年退役时一直在哭,我知道自己还是对举重有感情。”
教练曹新民透露,即使是第二次复出,陈艳青在情绪上也有过波动,动过不练的念头,但每次找教练谈心“宣泄”后,又高高兴兴地继续训练了。
陈艳青1979年出生在山清水秀的苏州西山,父母都是果农。她在1995年便入选国家队,两年后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2000年,女子举重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中国队当年却放弃了陈艳青所在的级别。无缘奥运会的陈艳青一气之下宣布退役。这是她第一次退役。那时,她以为自己永远与奥运梦想作别。
雅典奥运会前,在曹新民的鼓励下,已经成为兼职举重教练的陈艳青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国内奥运会选拔赛,却意外地收获了迟到4年的奥运会入场券,在25岁那年收获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
生活中的陈艳青喜欢驾驶、阅读,还喜欢看乒乓球和射击比赛。由于在是否练习举重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陈艳青时不时感到压力,并承认这样的压力“让脾气变得很坏”。她坦承:“有时我无法控制自己,即使很小的事也能激怒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逐渐成熟起来,阅读教会我如何排解愤怒。我意识到不管情况有多糟,冷静面对是最好的办法。”
备战雅典奥运会时,陈艳青说自己当时已经达到了忘我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也是备战北京奥运会时她急于获得的。每届奥运会前,中国队在女举名单的确定问题上总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这次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但是在名单确定前,陈艳青的内心却很平静,她说:“也许是因为以前的挫折吧,我现在觉得看淡一切才最重要。”
北京奥运会后,陈艳青有很多计划。她说她想回家帮父母种地;她说她想找个男朋友,因为这些年练举重“练得没有七情六欲”;她说她要读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队的第一个博士运动员。
□新华社记者刘阳 徐征 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