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也是一场“法律盛宴”。笔者从北京市司法局获悉,共有1.5万名律师全方位地参与到了服务奥运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
“从最初踏入陌生领域摸着石头过河,到融会贯通中外法律迈入佳境,6年来,中国律师用实践证明,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完全可以实现‘法制奥运’,中国的律师队伍一样能为奥运会提供最好的法律服务。”北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副部长刘岩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8年前就已起步:首位参与奥运申办律师“很专业”
据透露,北京律师参与奥运服务可以追溯至2000年,而第一位直接参与奥运申办工作的北京律师名叫战宁。
2000年3月,战宁所在的律所正式接受北京奥申委委托担任其法律顾问。
2001年2月,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来北京市考察申办情况,战宁代表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进行了英文陈述,就如何有效保护奥运标志、口号,如何避免奥运会期间隐性推销和维护国际奥委会权益等等一系列问题做出陈述。陈述完毕,面对评估委员会中四五位律师身份人员的提问,战宁也是从容应答。
评估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当时对战宁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和你的团队很专业。”
首个法律顾问机构:从“老虎吃天”到渐入佳境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我国的历次大型运动会组委会均未设立专门法律顾问机构。”刘岩告诉笔者,2002年4月,北京奥组委开始“沙场点兵”,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法律顾问机构。一时间,应征者云集,上百家一流的中国和外国律师事务所根据征集书的要求提交了项目建议书。
“从大名单到小名单,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和反复比较,最终,美国的美富律师事务所和我国的金杜律师事务所脱颖而出,开始同台合作与竞争。”刘岩介绍说。
奥运会法律事务是个复杂而独特的体系,在此之前,中国所有的律师事务所对奥运会法律事务的认知都是“零”。
“2002年8月29日,在和北京奥组委正式签约的短暂喜悦后,我们就进入了有些茫然的状态。”金杜所律师宁宣凤坦言,那一阵子,对于奥运会法律事务,可以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因为以前根本没有涉猎过。
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恶补!迅速熟悉奥运会法律事务,掌握有关政策法规。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渐入佳境,这些律师们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中国法律顾问机构与美国法律顾问机构的业务量由最开始的“二八开”变为了如今的 “八二开”。这让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对手惊叹不已。
“北京奥运会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体育盛会,由此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金杜所律师汪蕊告诉笔者,单凭一两个律师,即使是天才,也无法面对和应付。据统计,6年来,该所共有上百位在知识产权保护、外商投资、房地产、诉讼仲裁和体育行业方面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律师,为北京奥组委提供过法律服务。
一份长长的项目清单笔载了中国律师的努力:2002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协议的谈判与修改;2003年,参与北京奥运会会徽应征方案的评选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04年,起草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协议;2005年,参与奥运会吉祥物商标注册保护工作……
据刘岩介绍,“所有法律方面急、难、险、重的工作”都交给了中国法律顾问来完成。刘岩认为,这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刘岩举例说,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任何一届奥运会中涉及法律关系最复杂、涉及法律主客体最多的工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要北京奥组委与多个国家(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订立与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使用有关的协议,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注册和备案工作。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到吉祥物,再到口号等各项创意方案,中国法律顾问机构充分参与了从商标检索到提供建议、从筛选候选方案到公开信息的审阅等各项工作,为北京奥组委提供了知识产权注册和保护方面的专业法律论证服务。
从北京奥运会筹备到奥运会的运行,几乎没有不涉及合同业务的领域。据介绍,6年来,中国法律顾问机构已经为北京奥组委提供了上万工作小时的法律服务,起草、审查和修改的各类中英文法律文件逾千份,截至目前,这些法律服务毫无瑕疵。
“从知识产权、广播电视到工程建设、市场开发,所有的工作最终都以合同的形式来固定下来。如果有半点闪失,带来的损失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刘岩证实说,北京奥组委迄今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诉讼案件。
奥运立法咨询顾问团:精英律师构筑奥运法律框架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市律师协会成立了奥运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这个委员会集中了法律领域的精英律师,专门针对涉及奥运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004年5月,北京市律师协会奥运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赴韩国首尔进行考察,从奥运立法和奥组委法律部两方面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回国完成了《奥运法律框架——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奥林匹克标志保护问题、奥运经济法律问题、电视转播权等10个方面。5个月后,北京律协向奥组委提交了这份研究成果。
2005年,北京市律师协会奥运与文体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赴澳大利亚考察奥运赞助与奥林匹克标志的法律保护,探讨了律师在奥运赞助和奥林匹克标志保护中的作用,回国后从建立法律志愿团、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宣传教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2006年1月,北京市律师协会组成奥运与城市管理立法咨询顾问团,吸纳律协30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作为顾问团成员,30个专业委员会所属的900多名专家型律师成为顾问团班底。随后,顾问团就《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奥运城市环境建设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意见(讨论稿)》提出了3个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和11条具体修改意见,并就清除小广告、违法停车非现场处理、拆除违法建筑、保护性救助、流浪乞讨等9大问题逐条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
2007年,经过半年反复修改和完善,顾问团律师起草了《奥运期间外国运动员和外国观众在中国停留期间法律指南》。
合作伙伴赞助计划:中国律师首次打破欧美律所垄断
据悉,国际奥委会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开始启用合作伙伴赞助计划,其法律框架由一系列复杂的法律文件构成,内容涉及瑞士法律、美国法律和两届奥运会主办地法律等多个国家的法律。由于参与该合作伙伴计划的赞助企业都是世界知名大公司,国际奥委会合作伙伴赞助计划的法律服务多年来一直由欧美律师事务所垄断。
笔者在采访北京市司法局时获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计划包括一揽子赞助计划,其主要内容为赞助企业向2008北京奥运会提供赞助的同时,享有使用2008年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代表团品牌进行市场开发的权利。该计划营销期长达5年。
中国联想是中国第一次、也是惟一一个加入第六期全球合作伙伴的中国公司。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以主持律师身分向中国联想提供了法律服务。这家律所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参与了相关重大问题的谈判和中英文法律文件的起草、修改工作,为赞助企业、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之间的良好沟通搭建起桥梁。这是中国律师事务所第一次在如此级别的国际盛事上成功地为赞助企业提供高端法律服务。
扛起奥运“法律大旗”:律师更多的努力令人不忘
说起服务奥运的律师们,还有许多事值得一提。
拔地而起的奥运场馆建筑向世界展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建筑魅力。
鸟巢、水立方、奥运村初建时遇到的拆迁问题,有赖于北京市恒德律师事务所为此提供的全方位法律服务。律师们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两个月内妥善迁走3000户,没有发生一起信访事件。
2006年8月,北京市律师协会接受北京奥组委委托,开始分批在北京律师范围里招募法律专业人员担任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志愿者每批70人,工作时间为半年,除了要满足奥组委规定的志愿者条件外,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法律执业经验和充足的服务时间。
这批前期志愿者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侵权信息的线索进行搜集和稽查;二是要配合奥组委进行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
据悉,至2008年8月8日之前,全北京市有350名律师加入奥运会志愿者行列。余文生律师是一名奥运志愿者,他说,他经常随身携带数码摄像机,在行走中注意观察,一发现侵权线索就及时上报。
2007年11月8日,北京市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驰被任命为国际体育仲裁院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时仲裁庭仲裁员。
国际体育仲裁院从其270位常任仲裁员中挑选并任命12位仲裁员及两位主席组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时仲裁庭。刘驰律师为该临时仲裁庭中3位亚洲仲裁员之一,也是惟一的一位中国籍国际体育仲裁员。据悉,这是该仲裁庭首次任命中国律师为仲裁员。
距离奥运会开幕150天之日,北京市律师协会向全市15000名律师发出倡议,号召全市律师“共同行动起来,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饱含热情,全方位地参与服务奥运和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北京律师奥运法律服务机动小组”成立,25名专业律师经过郑重挑选成为机动小组成员。他们在民法、刑法、行政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等众多法律领域各有专长,且精通英、德、韩、日语等国际语言;他们将在奥运期间接受北京市司法局的指挥与协调,负责做好突发事件涉及法律事务方面的应急管理,凭着律师的职责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积极妥善地化解各类复杂问题,从而确保对奥运会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必要的反应。
“在全世界苛刻、挑剔的眼光中,中国律师用最优质、最高效的法律服务,扛起了为北京奥运服务的‘法律大旗’!”北京奥组委中国法律顾问机构律师宁宣凤的语气中充满着自豪。
□徐伟 杜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