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运街道办事处北关居委会群众用上甘甜的自来水,笑得多开心。牟永来摄
郝王庄镇曹屯村技术人员正在调试除氟设备。牟永来摄
截至今年7月,武城县终于将洁净安全的除氟自来水送进千家万户,并荣获 “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县”称号。作为全省30个欠发达县之一的武城来说,何以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七个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县?
民意凝聚共识
咸苦水面积占总面积61%的武城县,处于引黄末段、引卫下游,浅层地表水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饮用水指标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人口达21.7万人,农民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造成了 “黄斑牙”现象,农民渴望喝上清洁卫生的水。
群众的呼声,就是无声的命令。该县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2005年,成立了4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小组,对县域内各村水质状况、供水设施分布情况等项内容进行了摸底调查。经过科学分析,民意凝聚成共识:他们把解决农民的吃水难作为解决民生的第一工程,大力实施 “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3年内实现群众千百年来吃上自来水的梦想。
创新成就梦想
“大嫂子,你家的水甜不甜?” “甜,都甜到心里去了!”群众们奔走相告。2005年11月10日,对广运街道办事处林尔庄的群众来说,是个值得铭记一生的日子。随着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这一天,林尔庄村的农民在全县率先喝上了“市场水”,实现了世世辈辈的梦想。
村村通自来水,资金是关键。经测算,要实现全县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总投资约1.2亿元。然而对于一个财政紧张的小县,要想在3年内实现目标谈何容易?
2005年10月,广运街道办事处林尔庄村民杨国祥投资30万元、上级补助35万元、群众自愿出资35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家股份制水厂,实行市场化供水,解决了周围11个村庄近8000人的用水问题。
有了林尔庄的成功经验,该县大胆推行了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集中连片供水”的路子。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本着 “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激发了个体大户的投资积极性。全县先后涌现出80个“水老板”,新建农村供水工程183处,完成工程投资8000万元,其中社会投资近6000万元。全县31.98万农民全部告别了饮水困难,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成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七个村村通自来水的县,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县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路子。该县的创新举措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在全国推广。
安全源自规范
“从前家里来了客人,俺一倒水,客人就说 ‘别倒了,不渴,不喝’,俺总是开玩笑说 ‘喝吧,喝喝就渴了’。现在好了,喝上了放心水,不咸不苦,做出来的饭也格外香!”近日,在山东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武城镇董王庄村农民陶金凤风趣地将喝上安全洁净自来水后的体会向主持人道来。
“既要让群众喝上自来水,还要让群众喝上安全水”,在村村通上自来水后,该县又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 “村村通”工作的第一要务,通过安装除氟设备等方式不断改善水质,实现饮水安全。同时,他们做出与南水北调工程相配套的规划,抓住南水北调在该县建武城水库的有利时机,与村村通自来水供水管网和水厂相连接,使群众全部用上安全、洁净、优质的长江水。
创新成就梦想,安全源自规范。该县成立了 “农村供水110”,监督民营水厂的服务质量和水质安全,帮助水厂在第一时间排解障碍、修复管道,保持供水畅通。还成立了 “武城县农村供水协会”,制定了适合 “协会”自主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自主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本报记者杨光艳 本报通讯员王召华 祝丽娜 张洪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