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伏天的到来,传统的“冬病夏治”在各中医院或中医门诊火爆升温,除常见的呼吸科疾病治疗外,这也是改善身体状况的好时机,可借助高温天除去体内因风寒导致的“寒症”——
穴位贴敷是中医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特色疗法中最常用的手段。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经常在冬季、春季发作,甚至常年不愈,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发育以及成人的生活质量。根据中医“内病外治、子午流注”和“冬病夏治”的理论,中医医院于农历“三伏天”(7月中旬至8月下旬)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采用天然中草药,以气相应,以味相感,贴敷相应的穴位,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用以预防和治疗反复感冒、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久咳久喘的反复发作。中药贴敷外治法,方便、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儿童,免除了吃药打针之苦。医生根据病情选择穴位贴敷,儿童每次贴2至4小时,成人6至8小时。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因此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之概括为“六淫”。其中,寒为“六淫”之首,主指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明显下降,寒邪入侵引发的疾病,其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或在冬季加重。
在中医看来,这类常发于冬季的寒邪类疾病适合在夏季治疗。中医专家对其原理进行解释: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同样,患者体质在这一时期也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处于“不佳时期”,见效缓慢。而春夏,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程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三伏贴”应注意什么 冬病夏治三伏贴敷特别适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免疫功能低下、鼻炎的患儿。但为了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贴敷期间应注意以下事项:
1.贴敷时间根据年龄及皮肤情况,从20分钟至3小时不等,家长应注意观察,若患儿有明显刺激感觉,应及时取下药膏,不必拘泥于时间限制。
2.如果感到局部发热、发痒,这属于正常现象。可在完成治疗后用温的淡盐水清洗局部或涂抹黄连油。
3.有些孩子因皮肤娇嫩,贴敷的局部会起疱。如果疱小,可以用碘酒涂抹;如果疱大,要到医院用消毒针管将疱内液体抽出。一般一周以后起疱处会结痂脱落。据观察,起疱的人疗效更好,因为这类人药物渗透吸收的好。但是起疱会给孩子带来较大的痛苦,故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贴敷部位的反应,适时取下药膏。
4.贴敷后须避免受冷的刺激,贴后4至6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直接吹空调、风扇。
5.治疗期间应忌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食物。尽量不要让孩子动气。
6.预防感冒。
7.为保证疗效,请大家按时前来治疗。贴敷时间是每年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治疗3年。
夏天不可轻视寒症 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开始“轻敌”,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贴敷不能包治百病 中医专家指出,贴敷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能夸大其作用。除哮喘等常见的“冬病夏治”贴敷外,夏天更需要从预防着手,让冻疮或宫寒等毛病,通过专家建议的保养方案“诊治”。
女性寒甚伏天驱寒 不少年轻女性,总是喜欢薄露透,但一摸手儿,三伏天还冷冰冰的。中医专家说,这是体内寒气太甚。盛夏来临,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脚冰凉、颈椎不适等很多由风寒引起的病症有所减轻,若此时放松治疗,冬季仍会继续发作,并会越来越严重。趁着高温天,从治疗到生活护理“全面出击”,祛除寒气,三伏天也不会那么“讨厌”了。 □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