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于光林——“磨”出一个和谐村
作者:光艳本报
  陵县陵城镇王景河村因富裕、文明、和谐远近闻名,而作为市劳动模范、县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于光林的出名却不仅缘于他把企业做大、把村庄变富,更多的却是因为他的“磨”脾气。
  头脑灵活的于光林靠粮食加工、经营生意,短短几年就成了小有名气的富裕户。1982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问题,于光林这么做“磨”的工作:“大家别光想着在王景河这个小村里争这一丁点儿土地,市场这么广阔,我们还是多想想外面的大世界、多挣点外面的大钱吧!”为教育不孝顺的小辈,他在大喇叭上这么“磨”:“给自己的孩子作作榜样吧,谁没有个老啊,别光想着现在的舒服,到老了,你的儿女有可能也像现在你对待老人那样对待你。”为支持大家出去打工、发展蔬菜大棚,他这样“磨”:多次给村民们念报纸上的先进典型事迹,并带领大家观摩身边的典型人物。
  “提起支书的‘磨’脾气,最难忘的一次是学校的问题,他的‘磨’劲让我们觉得他公平、公正,俺们很服他。”村民刘金山说。王景河村原有一处5间平房的小学学校,由于村子小,本村已经没有孩子在那里上学了,房顶也塌了。于光林开了4个小时的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学校的保留与否问题。后来,村民决定通过拍卖卖掉,于光林进而要求再商议卖多少钱的问题,并在当天晚上由村民选出了不包括他在内的5名拍卖小组成员,使拍卖房子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于光林始终坚持着他的“磨”劲:村里的男劳力大多出外打工,农田灌溉成了村民头疼的事。为解决这个难题,于光林“磨”了上级部门无数次,终于,2000年春,在耕地周围打了9眼机井,修建了2700米长的地下灌溉管网,每50米一个出水口,全部通上电,只要一合闸,就能灌溉全村所有的地块。2005年,他又多方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拆除了通往村里的危桥,重新修建了承重100吨的大桥。
  □本报记者 光艳 本报通讯员 冬梅 荣亚 志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于光林——“磨”出一个和谐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