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田野追梦人
——记武城县农民育种专家陶春山



  图1:陶春山一边向棉农介绍棉花苗期管理种植知识,一边向棉农介绍推荐他培育的新品种优势。
  图2:陶春山对培育的新品种进行试验。
  一个植棉19亩的农民并不稀罕,可一个植棉19亩,却种了1041种棉花的农民可真少见。一行棉花,每4米,就一个“品种”。他就是武城县武城镇桃店村农民陶春山 。
  我们在陶春山的棉田里,看到老陶一边拾掇棉花一边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写画画,憨厚的笑容、黝黑的面庞、甚至显得有些瘦小的身躯,44岁的陶春山给人的印象朴实无华、稳重平和。
  20岁那年,陶春山拿到了A本驾照,跑了几年大车,在村里也算小有成就了。走南闯北发现农民种庄稼太不容易了,他想研究出个“金”种子,没有病虫害,让农民多挣钱。从1992年迷上棉花杂交系统选育到现在,老陶这一搏就是16年。
  棉花的育种需一次次筛选淘汰试验:杂交、选单株、选株行、做品比试验,再到区试,每个品种从杂交到审定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许多专家都可能终生无“果”。何况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妻子、父母都极力反对。可是老陶硬是凭着那股犟劲、钻劲、韧劲坚持下来。他订阅了《棉花育种学》、《作物遗传学》等杂志和论著,进行系统学习。十几年下来,仅自学笔记就作了100多万字。他准备了3台轧花机、分析天平、台秤、磅秤等。没有容重仪,他就用茶杯和秤代替。没有棉花叶面积测定仪,他就用尺子量每片叶子的长和宽,再用公式算出叶面积。在陶春山的家里放满了棉花样品袋,俨然成了个良种陈列库。在棉花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他总是在田间对材料进行反复、细致地观察与比较。每年选单株时,一天下来,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试验地每5天打一次药,几十斤重的药桶子一背起来就得连续工作一两天。烈日炎炎,背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手上也是常常磨起血泡。
  陶春山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少亲本材料。为了得到自己做试验用的新种子,这些年他从没有在家安安稳稳过一个农闲季节。从山东省农科院、故城种子站到河北农科院、邯郸农科所、石家庄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陶春山每年都要去几次。一个普通农民,到底吃了多少次闭门羹,他已经记不清了。而令他高兴的是,现在许多专家、博士都和自己成了朋友,去要种子,再也不用傻等了。而且,这些科研院所还不时的给老陶要材料呢。老陶还先后承担了省农科院的“棉花栽培品质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棉花杂交对比试验”等几个课题。
  陶春山对棉花育种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16年间,他整理的棉花生长记录原始数据近10万个。经过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反复筛选,他有了自己辛勤的结晶。A339、A199、A309,都是他研究的新品种。老陶把这些“心肝宝贝”都无偿地给了乡亲做棉种,平均每亩增产在在5%以上。由于纤维品质好,每吨皮棉高于一般棉花3000元,亩均增收在100元以上。可老陶由于自家地成了试验田,许多不能形成产量,每年他每亩地损失200元以上。这些年他欠了7万多元钱的帐。
  现在老陶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棉花研究所——瑞星棉花研究所。今年,他的3个新品种就要进行区试和审定。老陶还打算出一本10万字的《棉农技术问答》。老陶相信自己能成功,更希望他培育的种子能够为促进棉农增收起到更大的作用。□本报通讯员 戴树超 何利 牟永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田野追梦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民生民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