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废墟上筑起民族精神新的长城
作者:徐京跃曲志红孙闻


  公元2008年,对中华民族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之后,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又一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一刻起,中华民族充分展现了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英雄气概。在德阳市汉旺镇那永远停在5月12日14时28分的大钟不远处,废墟上的危房正在拆除,一顶顶帐篷和一栋栋简易房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望无际的田垄上,黄透了的麦子已经收获,绿油油的水稻正在成长;临时市场上,粽叶、糯米、红枣、香包等端午时令物品丰富,灾区群众在帐篷里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节。
  在灾难中毁灭还是在灾难中重生,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严峻的考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

  “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在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害面前,在似乎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面前,从不低头,勇于抗争。”长期从事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王东说。 “众志成城,不屈不挠,以大智大勇,战胜大灾大难,是中华民族精神早在自己的生成期就已确立的固有品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光大,熠熠生辉。每个特定年代,每次特殊事件,中华儿女都会为民族精神书写新的内容——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惊心动魄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丰厚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而且看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铸就了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紧急号令!不到一个月,中共中央政治局4次召开常务委员会会议和一次政治局会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18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共同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
  地震对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国家来说是一场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我们不仅反应十分迅速,动员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前所未有,海内外的捐助也是巨大的,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的开放环境。改革开放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战。截至6月1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4.5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9.09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5.49亿元。
  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千千万万的人汇入抗震救灾的洪流中。
  当特大地震以超越人类的巨大力量重新改写山川河流布局和走向后的10多分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灾难救援队、医务工作者紧急集结,火速奔赴灾区。在都江堰聚源镇,在德阳汉旺镇,在汶川映秀镇,在抗震救灾一线,总共聚集了13万多名人民子弟兵、14万多名医疗卫生人员、数万名救援队员、20多万名志愿者……与此同时,举国上下关注汶川,亿万同胞心系灾区,倾力支援抗震救灾斗争。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赵存生教授说: “中华民族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惊人的凝聚力,有力地说明,惠及13亿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日益成为团结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而30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高,也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大灾有大爱。十三亿人的爱心,汇成爱的海洋……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万众望汶川,举国克时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灾难中彰显

  “地震了,我有些事情要做,给我几天假”,5月12日下午,强烈的震感刚过,36岁的陈岩给老板打了这样一个电话。
  随后,陈岩立即开车去附近超市买了一车矿泉水、方便面、面包,他不是要为家里准备,而是直奔都江堰,因为那里是离成都最近的重灾区。深夜,陈岩遇到了从北京赶来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从此,他自己驾车紧追着救援队开始抢救废墟里的幸存者。在废墟上,他们救出了10多名孩子。其中,也包括那个可乐男孩薛枭。陈岩被网民称为 “最牛的志愿者”。
  “我能记得每一个幸存孩子的名字。”在采访现场,陈岩对记者淡淡地说: “每救出一个人我都想哭,不管是死的还是活的。此刻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为了救人,我可以放弃一切。”
  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是共和国全体公民的集结号。像陈岩这样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志愿者,在灾区到处可见。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以来,赶赴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共计20万人,成了灾区人数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
  “我们都是汶川人”!这句发自心底的声音,冲破千山,跨越万水,响彻中国,直达汶川,突显了共和国公民在危急时刻,为国分忧、守望相助的公民意识。他们年龄不同,阅历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却精神相通,目标一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八方”不仅是国家、政府、组织、企业,还是每一个公民。这种新的价值观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以及公民价值取向的提升,印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强大力量。
  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纷纷慷慨解囊,自愿交纳 “特殊党费”支援灾区。截至目前, “特殊党费”已超过45亿元,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灾区共有17500多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2288000多名共产党员投身抗震救灾一线,各级领导干部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主心骨。记者采访过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这个49岁的将军,在抗震救灾一线当起了排长,带着三十来个士兵从都江堰穿插迂回,开出一条路,在第一时间进入震中映秀镇。
  千千万万最平常的百姓都在倾心尽力。此次接收到的捐赠款物数额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截至6月10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44.32亿元,实际到账款物417.6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37.50亿元。
  西班牙 《世界报》发表题为 《一个摧不垮的民族》的文章,称赞中国拥有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认为中华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地震震动中国,中国感动世界。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在对每一个生命的抢救、救援、援助中,大写的“人”字,让民族精神跃上新的时代高度

  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山崩地裂。此时此刻,人们心中不可摧毁的是什么?
  是对生命的渴望,是对生命的关爱,是对生命的信念。
  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党中央、国务院最关注的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生命。
  ——抗震救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群众生命作为重中之重。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要继续搜救被困群众,切实把搜救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乡村,特别是要抓紧彻底排查边远乡村,努力做到无一疏漏。
  ——我们的目标是在处理堰塞湖的过程中,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
  生命!生命!生命!
  即使在72小时救人黄金时间过后,也不曾放弃。百倍的努力,让汶川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第一次为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人的尊严。
  大地震发生后,在飞机上,在帐篷里,在列车上,在中南海会议室,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已经召开了18次会议,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重建家园,每次的议题,每一项措施、每一项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从抢救被困群众到救治伤员,从吃饭喝水到医疗防疫,从帐篷衣物到孩子上学,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民族精神得到新的升华。
  鲁迅说过: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救灾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历史将见证,胜利必定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 据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曲志红 孙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废墟上筑起民族精神新的长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