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
——六论贯彻十七大建设新德州
  十七大提出,在社会建设上,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思想和部署暖民心、顺民意、合时势,我们要认真领会,深入贯彻,积极落实。
  民生大如天,没有民生的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就是缘木求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短腿”“软肋”需要加快弥补,更是因为党的宗旨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利为民所谋”的谆谆告诫,到“要注意穷人经济学”的语重心长,中央领导集体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深情与决心人所共知。历经多年的经济增长,我们有义务也有一定的条件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只有不断共享才能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使人民学有所教,就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使人民劳有所得,就是真正把“就业乃民生之本”由共识变为共为,建立健全就业支撑体系,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等突出问题;着眼治本,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以创业促就业;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合理调节利益分配,不断提高包括低收入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使人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就是要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使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使人民住有所居,就是要立足德州实际,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稳定压倒一切,平安就是幸福。团结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在。建设和谐德州,必须扎实推进平安建设。要坚持严打促平安,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完善机制保平安,继续坚持和深化信息预警处置、矛盾排查调处、司法调解中心、便民诉讼网络、诉调对接等成功做法,从源头上化解不和谐因素;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落实领导责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决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严把关口,加大治污力度。要大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要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让德州绿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社会和谐,民心所向;和谐社会,需要共建。让我们团结一心,扎实苦干,为建设生产发达、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机无限的社会主义新德州而努力奋斗!
  本报评论员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