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1224期 >> 第03版:往事
黄河在齐河南坦拐弯东去的一段,两岸堤距小弯道急——
昔日“第一险”今成风景区

南坦红心广场


  清咸丰五年(1855)6月20日,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水瞬间如脱缰野马奔腾下泻,肆意奔流,豫、鲁、直三省顿被殃及。入鲁后,黄河立即夺大清河入海。然而,当一路气势汹汹的黄河刚一闯进齐河县,就在一个叫作南坦的地方,被迎面“撞”了一头,只好由南向东一个90°的急拐弯,无奈何打着旋地向东流去。这个拐弯处就是黄河齐河段有名的南坦。
南坦以东两岸堤距小弯道急,素称山东黄河第一险
  南坦让黄河吃了个窝脖,接下来让黄河更难受的是近80公里的又窄又多弯的河道,特别是从南坦东至大王庙这20多千米的距离,更以两岸堤距小,弯道急而著称。如今的京沪铁路大桥处为两岸最窄,仅444米,这样窄的河道让自进入平原地带一向自由奔放的黄河“如梗在喉”,哪受得了这样的拘束,又窄又弯的曲折河道就像一道道的绳索捆得黄河难受异常,所以一到汛期,黄河就变得暴躁起来,不断地挣扎、咆哮、撞击,这也使黄河中心流速更快、冲击力更大。有诗为证:“吼翻河伯倒山催,四绕齐城(老齐河城)混混来”“日中波现光如电,夜半声闻响似雷”。百余年来这里遇洪阻水,遇凌阻冰,成了黄河水灾易发的地段。据记载,这段河道在1949年前不足百年的时间内就决口27次。真正成为山东沿黄最危险的地段,被称为“黄河咽喉”“山东黄河第一险”。
  随着多年防汛筑堤,南坦地段大坝不断加高加固,最高处海拔近40米,而在它的背面落差10多米处就是历史上的老齐河城所在地,对于世代枕河而居仰河而生的齐河人而言,长城般的南坦就是齐河人最踏实的依靠。
  南坦在历史上是齐河人祭天祭地祭大河的地方。
  南坦位于齐河老城外的西南角。坦,实为坛,随历史演变为坦,历史上在齐河老城的东北、西北向还有北坛、西坛,随着岁月的流逝,北、西两坛均已消失。而南坦这个名字之所以没有随着历史长河而湮没,是因为它承载着齐河人对黄河的信仰、崇拜。面对给人类既带来灾难又带来无尽福祉的伟大黄河,古人除了以自己微薄之力进行自救之外,就只有转而祈求从未见过的神灵了。而南坦因它的位置特殊和强大防御功能,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祭祀的首选之地。他们在此建庙曰大王庙,以敬黄河之神;设坛,拜为风云雷雨山川坛,即今之南坦之名始。历代官员百姓,黄罗伞盖,盛装重礼,面对浩渺大河,在茫茫黄沙、烈烈大风中,奏笙鼓乐,且歌且舞,诚惶诚恐,诵文祈祷。举行着封建社会最高礼仪的朝拜,以求赐福南坦,永保安澜。他们信仰南坦也是信仰黄河,这种信仰深深地刻在人们的骨子里,融入到血液里。
  现在生活在南坦附近的老年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习惯:水烧开了,永远不会说开,而是说水熟了。这是多年来对黄河“开坝”的畏惧而形成的语言习惯。我曾亲历过一件事,也足见人们对南坦黄河的依赖和信任。30多年前,我的母亲患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在当地一直不能确诊,情况已经非常危险,这时,老人们说:“这病还得用咱南坦的水来治啊。”这剂方子竟然是把在南坦捉到的黄河大鲤鱼用荷叶包起来,然后用南坦的黄河水蒸熟食用。
富于斗争精神,南坦人战日寇、斗黄沙,谱写系列传奇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南坦黄河边的齐河人有着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00多烈士长眠于大河岸边。许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解放前,南坦西15千米的双庙村有位钢枪班班长郭庆霑,他带领钢枪班活跃在大河两岸,埋地雷,打伏击,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而他一枪打下两只麻雀的神枪威名,传遍南坦方圆几十里,令敌人闻风丧胆。更传奇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次执行护路任务中,风雪夜他一人一火机吓退恶狼的故事更显英雄本色。护路,即指保护铁路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常乘火车到全国各地视察,为了保障安全,公安干警就在铁路两旁秘密站岗,有一次赶上大雪天,已是公安干警的郭庆霑在津浦铁路线雪地里坚守了两天三夜。任务结束时正值风紧雪大的深夜,茫茫黑夜,漫天的雪落在地上“簌簌”作响,他踩着没膝盖的雪深一脚浅一脚的赶路,忽听到一阵“嗷呜”的嚎叫声从身后传来,回头一看,两只恶狼正在不远处跟上来,四只绿幽幽的眼睛让人不寒而栗,怎么办?开枪?那一定会引起误会,他定一定神,很快冷静下来,掏出打火机,转身,正对两条恶狼方向,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嚓——嚓——,一下一下地打着火机,狂风呼啸,漫天飞雪,火机根本打不着,有的只是火石摩擦瞬间迸出的点点星火,然而,就是这星星之火和他的一身正气竟然吓住了两只恶狼,这两只狼一直不敢上前来,就这样,他边退边打着火机,茫茫雪夜,一人凭着一点星火和一身英雄胆,安全回到家中。后来人们问他当时怕不怕,他呵呵一笑:“黄河边的子弟兵,怕过啥?”
  英雄的齐河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南坦所在的祝阿镇小周庄,其实就是在人们与黄河的斗争中形成的。小周庄原名黄周庄。一百多年前,一场滔天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吞没了整个村庄,“黄泥汤,到处灌,树梢挂浮柴,财产一淹光。”这是史料对当时灾难的记录。黄水过后,背井离乡的群众陆续返回。可是肥沃的土地已被黄河泥沙深埋入地下,地表一层厚厚黄沙。大风一刮,沙尘满天,人们戏称“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但勇于斗争的人民群众不屈不挠,下定决心要翻土压沙、改良土壤,重建家园!人们一锨一锨深翻土地,把沙土下面的好土翻上来。从地面到好土层,差不多要挖九锨(约九尺深),为保证土层深度,人们就得挖近一丈深的沙沟,把沟底的好土一锨一锨地翻到地面上来,再把黄沙埋下。这个工作必须要快,要不然,深沟很快就会被飞沙填死,前功尽弃。另外,挖一丈深的沙沟,还有劈壕的危险。劈壕就是在翻土过程中,翻到沟上面的流沙和土又流下来,把人埋进沙土里,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其他村就有这样的事故发生。就这样,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凭一双勤劳的手,以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翻一条沟再翻一条沟,终于把好土翻出把黄沙压到土下,又种上了庄稼。从此黄周庄改名小周庄。
研制“红心一号”吸泥船,开启机械淤背固堤的时代
  时光不负英勇的奋斗者。在与黄河的斗争中,在治理黄河和开发利用黄河中,齐河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取得了治理和开发的双胜利。
  1952年10月,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号召。黄河沿岸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多种方式方法对黄河实施治理,受虹吸引黄灌溉沉沙淤地的启示,齐河人民决定研制吸泥船。他们克服无资料、无设备的困难,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决心,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仅靠一部电焊机、两个氧气瓶和几把大锤,硬是在1970年7月自主研制成功全国第一艘黄河吸泥船,造船组认为这艘吸泥船是全组同志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向党献出的一颗红心,因此命名为“红心一号”。“红心一号”吸泥船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项技术成果如春风般吹遍大河上下,以燎原之势在鲁豫大地掀起了机械淤背固堤的热潮,开辟了机淤固堤、以河治河的新纪元,得到当时水电部推广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纪念这一伟大创举,人们在南坦修建“红心广场”以示纪念,广场中央雕塑主体用不锈钢制成,意为“黄河之星”,抽象化的红心一号吸泥船造型之上是以草书“天”字展示为一条银色巨龙,意喻九曲黄河从天而来,巨轮、白龙冲天而起,雕塑体量虽然不大,但是,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仰视他,不由让人挺胸提气,一股坚定、向上的振奋之气奔涌而起。
  进入新时代,齐河人民又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的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依托黄河南坦险工建成了黄河水利风景区,景区内南坦大坝巍峨雄伟,蔚为壮观,“二级悬河”蜿蜒曲折,黄河大桥长练般跃过,宽阔平坦的旅游公路四通八达,曲径通幽,芳草萋萋,芦苇丛中飞鸟成群,黄河落日、千里冰封及开河奇观远近闻名。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此欢歌笑语,休憩娱乐,一片祥和幸福景象。
  站在南坦大堤,南望黄河,这条赋予了齐河人民烟火与激情的大河百年如一日地滚滚向前;回首俯瞰齐河大地,齐河人民在传承着灿烂黄河文明的同时,正夜以继日地续写着明日的辉煌;仰望红心一号雕塑,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颗初心不正是齐河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斗争精神的不竭源泉么!□郭峰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昔日“第一险”今成风景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