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10507期 >> 第03版:往事
烽火硝烟中的红色军工厂

建于1952年的德州建华铁工厂大礼堂


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印钞厂地下车间


建华铁工厂制造的手榴弹、子弹等


德州机床厂大门外景。摄于1991年


  在德州有一家这样的企业,她诞生于抗战期间的山东清河,饱经战火洗礼,几经辗转迁移,最后落户德州,其历史与我党山东抗战史、印钞工业史、解放后的农机和机床发展史密切相关,她就是德州机床厂。
建设红色印钞厂的技工王伯和,后成为德州铁工厂负责人
  抗战初期,为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基础,恢复根据地经济秩序,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自己的红色金融机构。上世纪30年代末,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清河建立了印钞厂。
  清河位于山东省东北部,东至昌潍(昌邑、潍县),西抵章历(章丘、历城),南到胶济铁路,北至黄河,东北濒临渤海,处于胶东、鲁中、冀鲁边区三个战略区之间,小清河贯穿其中,主要包括现在的淄博、滨州、东营、潍坊等区域,是我党开辟工作较早的地区,也是山东人民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区之一。时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十团团长的李人凤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面对当时杂币泛滥、物价飞涨的混乱金融环境,为保证军需供应,产生了自己筹办银行的想法。1938年,李人凤领导十团筹建印钞厂,以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实际是十团供给处)之名,印制发行“益寿临广四边区流通辅币”,在以上四县及邹平、长山、桓台等根据地流通。起初由于缺乏印钞设备和技术人员,就委托给了益都益济印刷局,确定印刷壹角票和贰角票,印刷任务交给了技术工人王伯和。王伯和后成为德州机床厂的前身建华铁工厂的早期负责人。
  此时在城里给八路印刷票子,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印钞厂”,很危险。印了很短时间,印刷局负责人产生了退缩的想法。为避免发生意外,只有把印刷机转移到根据地才能相对安全。经秘密筹划,在1939年2月的一个夜晚,由王伯和等人拆卸一部分印刷机并携带印刷材料,从益都县城直接运到广饶县三区的李翟村,成立红色印钞厂,继续印制原版壹角币和贰角币,并开始印制伍分币和伍角币,这些辅币成为北海银行清河分行成立之前该地区抗日根据地的通用货币,为抗日根据地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清河印钞厂在战火中发展壮大,人员增加到十几人
  1940年8月,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北海银行总行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掖县(烟台莱州)成立。北海银行建立起独立的金融体系,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银行之一,所发行的纸币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币,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山东解放区乃至华北、华中解放区的本位币。在此期间,为保障根据地群众利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各战略区分别建立分行和印钞厂,印制发行“北海币”。1940年6月,北海银行清河分行成立,清河印钞厂(原十团印钞厂)改称“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印钞厂”,将原印钞厂的工人和机器全部接收,厂址选在临淄县二区雪宫乡(现临淄区皇城镇)许家庄。之所以把厂址选在许家庄,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许家庄地处淄河东岸,淄河绕村半周,形成天然的护村河,其位置险要而且偏僻,便于隐蔽;其二,当时许家庄周围与抗日根据地已连成一片,便于与敌人周旋,利于掩护和转移;其三,该村党员较多,群众觉悟高,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清河分行印钞车间设在该村一个由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旧地道改造而成的地下室内,车间在地下10米处,长7米,宽4米,高3米,顶呈拱形,四周墙壁用砖和石灰砌成,用水泥填缝,拱顶用水泥密封。在西北边又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高2.5米左右的上室与印刷车间相通,作为贮存印刷材料的仓库和裁纸工作室。地下印钞厂有两个出入洞口,一个设在印钞车间东南方向40多米远的许绍先家旧楼内的西墙下,拉开假壁墙,打开方形石板便可进出。另一个洞口设在贮存室西北方向15米远的许同芳家空闲院破屋内。其院内杂草丛生,树木参天,屋内放一空棺,把空棺的活动底板打开,即可出入,两个洞口相距60米左右。地下印钞厂另设两个通气孔,分别从旧地道的壁墙上通向野外的两口水井内,在危急时刻也可以从此出入,便于人员转移。机器安装好后,人员增加到11人,昼夜分成两班,用两盏汽灯照明,轮流作业,整个工序包括裁纸、刻字、印刷、包封等工序,所有器材、纸张、油墨等,都是我党地下工作者从周村等敌占区采购来的,王伯和为技术负责人。
  清河分行印钞厂印制的北海币,因信用可靠,币值稳定,保证兑换,流通区域不断扩大。当时,驻守在许家村周围的石槽、西古城、白兔丘等村镇的敌保安团经常四处活动,使印刷出的钞票外运工作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威胁。为了保证钞票运送安全,需要和敌人斗智斗勇,为迷惑敌人,大部分是将钞票改装成生活日用品运送,每次都事先派出精干民兵,沿计划好的运输路线探查,没有发现情况再采取行动。形势紧张的时候还要巧妙周旋,有时为掩人耳目,采取假出殡的方法,将钞票藏在空棺内,抬出村外,埋在偏僻的墓地里,然后在夜间由八路军办事处派人将钞票取走。由于有了事前的精心策划和群众的秘密掩护,运钞工作虽然险象环生,但未发生过意外。
渤海分行印钞厂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增加到近百人
  1941年2月,临淄县独立营营长王砚田叛变投敌,同时日伪又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临淄的抗战形势日益严峻。为确保印钞厂的安全,1941年3月,清河区行政公署命令清河分行将印钞厂的机器、印刷材料和印好的钞票迅速转移。印钞厂很快被转移到博兴县牛家庄,同时将清河行署印文件的石印组并入印钞厂,印钞厂就有了铅印组、石印组两个印刷组。后因形势危急,11月印钞厂又迁至广饶县,为安全起见,将两个印刷组分别安置,铅印组驻辛庄村,石印组驻王家岗村。1942年2月,因叛徒出卖,国民党反动派夜间突袭辛庄,铅印组13人全部被俘,其中两人牺牲,设备全部被毁。因王伯和及石印组其他同志在王家岗村才幸免于难,石印组人员和设备得以保存。1942年3月,在垦利县惠鲁村重建了北海银行清河分行印钞厂,人员由清河区委机关报——《群众报》报社补充调配,人员发展到30余人。1943年3月,印钞厂又迁至杨家村,此时,王伯和任石印组组长。
  1943年11月18日至12月8日,日伪对清河区进行了疯狂的“21天大扫荡”,印钞厂也未能幸免。在保卫印钞厂的战斗中,负责印钞厂警卫的几名战士和工人光荣牺牲,部分机器和印钞材料被敌人抢去或遭到破坏,厂房被敌人烧毁,损失惨重。印钞厂的人员没有被困难和危险所吓倒,立即以更高的革命热情和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印钞厂重建和恢复中,历尽艰险,千方百计从胶东购买了印刷机及印刷材料,很快恢复了生产。
  1944年1月,根据抗日斗争需要,山东分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鲁边区党委与清河区党委合并为渤海区党委,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成渤海军区。按照上级指示,北海银行冀鲁边区分行印钞厂并入清河区分行印钞厂,合并后改称“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印钞厂”。合并后,全厂共80余人,组织机构更加健全,设有铅印组、石印组、裁切组、鉴定组、材料组、卫生室、警卫队等机构,印刷设备也初具规模,厂址仍在垦利县杨家村,王伯和继续担任石印组组长。1945年3月,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印钞厂迁至沾化县老爷庙的毕家嘴村,印钞厂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员增加到近百人,并增设了办公室、裁印部、成品部等机构。八九月间,印钞厂又转移至蒲台县万家村。
  印钞厂修理部发展成建华铁工厂,1948年10月迁至德州
  1945年10月中旬,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及印钞厂又迁至解放一年的利津县城。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发展生产,支援革命,渤海区党委决定,在渤海分行印钞厂修理部基础上组建“建华铁工厂”,对内称印钞机械修理部和渤海军区军械修造所,属北海银行渤海分行和渤海军区双重领导。工作人员主要由原印钞厂修理部工人组成,工厂设备有两部车床,一部钻床,以畜力作为动力,主要任务是修理印钞机,为渤海军区所属部队修造军械,加工枪炮和机械零件,制造地雷、手榴弹、子弹等。同时,对外开展农机具修理制造业务,服务和支持农业生产,当时的负责人是王伯和、魏青山。
  1946年末,建华铁工厂脱离渤海银行和渤海军区,划归地方管理,转由渤海行署实业处领导,由实业处工业科吴超担任经理,王伯和任副经理,魏青山任厂长,职工总数68人,成为当时渤海行署所属的五个铁工厂中最大的一个。1947年初,羊角沟贸易公司所属的和建铁工厂移交渤海行署实业处与建华铁工厂合并,合并后,在利津县建华原厂址扩建新厂,5月举行了新厂落成典礼大会。扩建后的建华铁工厂职工人数达到100多人,生产设备增至11台,主要生产手榴弹、造纸机和皮带钻床等。
  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我渤海区大举进攻,飞机在利津县城进行持续轰炸,建华铁工厂遭到严重破坏,无法开展正常生产,被迫迁至城北七八公里的东提村。1948年10月,为恢复战后生产,经渤海行署决定,将建华铁工厂从利津县东提村迁至德州市丰华街东头路北,发展方向为面向农村,以制造新式农具为主,机械制造和修理为副。1949年2月,吴桥县利民铁工厂由吴桥县曹洼迁至德州并入建华铁工厂,全厂职工人数达到184人。
  新中国成立后,建华铁工厂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生产计划化方向发展。面对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充分调动各种积极要素,努力开发新产品、新设备,生产的产品更加多元,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主要产品有小型斗子水车、解放式水车、双铧犁、轧花机、弹花机、喷雾器、磅秤、锅炉、皮带车床、牛头刨床、火车油罐、水泥拌和机等产品。1950年4月,建华铁工厂由渤海行署实业处交由德州实业公司领导,当年夏,东光县益民铁工厂迁入德州并入建华铁工厂。1951年,建华铁工厂在德州市(现德城区)南郊铁路西征购土地百余亩,陆续建成厂房、仓库、礼堂等,规模进一步扩大。1954年,建华铁工厂改名为“山东德州铁工厂”,国家一机部把德州铁工厂列为全国12个畜力农具主导生产厂之一。1956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厅确定该厂以生产机床为专业发展方向,1958年更名为“德州机床厂”。
  时光虽然流逝,但德州机床厂其自身具有的红色印记我们永远不能忘却。2001年,德州机床厂以有效资产组建德州德隆(集团)机床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企业改制,国有资产全部退出。2008年,企业正式变更为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
□陈华振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烽火硝烟中的红色军工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