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德州丰乐屯段。摄于2019年7月25日
1917年5月,运河决口,洪水围城,城墙只露出三砖,博济医院和护校的护士深入乡村防治疫病。船是出行唯一交通工具。远处为南关教堂钟楼。
1958年建设的四女寺船闸。自1958年建成通航至1973年断流停运,过闸船只共计10.7万艘,运送物资达902万吨。
□本报特约撰稿人王德胜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见证了中国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更替,也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繁荣。作为伴随运河而生,受益于运河而发展的城市,千百年来,大运河成就了德州,德州辉煌了大运河。
隋朝开凿永济渠德州运河文明从此兴
1400年前,伴随着永济渠的开通,德州开启运河文明序幕。隋大业元年(605),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特别是方便南粮北运和征伐高丽,隋炀帝下令开挖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到杭州,分为邗沟、江南河、通济渠三段,长1400公里;北到北京,叫永济渠,长1000公里。整个工程持续6年,至大业六年(610)完工。永济渠流经德州的一段,利用了原西汉屯氏河故道。汉武帝时期(前110-前105),黄河在河北馆陶县决口,分为屯氏河,向东北流经德州、沧州等地入海。这一段河面非常宽阔, 1935年《德县志·卷三·河渠》记载:永济渠在本县城西,“面宽二十丈,底宽八丈,深二丈三尺”(当时一丈约为3.33米)。隋大业七年(611),隋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队伍浩浩荡荡经德州抵达涿郡。全程1000多公里,仅用了50多天。德州这一段后来又被称作“御河”。隋大业八年(612),隋炀帝决定征伐高丽,当时征兵113万,对外号称200万,发动运送粮草民工200万,庞大人流物流,均由大运河承担,足见大运河航运能力之大。
永济渠的开通,使得整个华北大平原贯穿起来,直接拉动了沿岸城乡经济发展,德州,因运河而兴,德州的运河文明也从此拉开序幕。
唐宋元时期大运河逐渐完善德州运河文明走向繁荣
客观来说,虽然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但由于国祚太短,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大运河带来的福泽。唐以后各朝代则真正大获其利。
唐代大运河线路、功能维持了隋朝原貌,大运河漕运、军事功能日趋强大。为保障畅通,唐圣历三年(700),武则天下令,在永济渠德州以东开挖河道,分泄黄河洪水。该河在德州境内分别利用了古笃马河故道、屯氏别河北渎故道和鬲津河故道。河成后,以《禹贡》“九河”之一的马颊河命名。在此基础上,唐朝政府还在永济渠两侧开挖了支渠,方便把粮食、食盐等物资经由运河运往洛阳和长安。安史之乱后,河北诸藩各自盘踞,它们与唐朝廷之间唯一的物资、信息交流纽带就是德州段大运河。而此时的德州,已经成为运河东岸重要的城镇。
北宋时期,黄河一度夺御河入海,航运功能受到极大影响,苏辙在《论修河之事》中明确写到:“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南宋时期,黄河南移,运河疏浚,德州段终于又畅通起来。到了金代,由于战乱、洪水等影响,只有德州以下河道保持通漕。
元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大的规划,对众多支脉进行了裁弯取直,同时进一步修缮、打通了京津河道,由此奠定了大运河今天的基本走向和规模,而德州也成为这条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另一方面,元政府对大运河的管理也日趋完善。
明清时期大运河步入辉煌德州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
明清以来,随着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大运河为德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时期。永乐九年 (1411),会通河通航后,德州成为全国四大粮仓之一,这一时期,德州仓每年运粮450万石,兑运达280万石。从明永乐九年(1411)“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大运河为德州带来近500年的辉煌。
如今的大运河德州段为海河南系的干流,由卫运河、南运河和漳卫新河组成。
卫运河是由漳、卫河于河北馆陶徐万仓汇流后至四女寺一段河道,河道长157公里,其中德州段卫运河长96公里,自夏津白庄入德州境内,流经夏津、武城两县,至四女寺枢纽。南运河从四女寺至天津静海后与子牙河汇合,全长309公里,其中,南运河德州段长45公里,是经人工开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济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从四女寺北流至德城区第三店村出境。漳卫新河上段分为两支,一为原四女寺减河,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长53公里,又称老减河;一为岔河,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大王铺,长44公里;两支河于吴桥大王铺汇合后至无棣县埕口入海,长160公里。
构筑 “水城一体”德州正打造鲁风运河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段运河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州港年货运吞吐量过百万吨。1965年以后,由于河道水量逐渐减少,航运条件丧失,卫运河、南运河于1978年停运。 1981年12月31日,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建制撤销,并入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德州地区分公司。
今天的德州,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特别是德州段运河工程体系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自四女寺至第三店村南运河段河道基本保持原状,更是大运河沿线原生态面貌保持最好的河段之一。 2007年初,德州市委、市政府编制《德州市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划定了古运河德州段的保护“红线”。详细阐述了运河仓栈、民俗风情、苏禄城建设等,并提出了打造“天下第一仓”的概念,以及将京杭大运河德州段作为整个大运河申遗主要节点的建议。明确了运河德州段的三大遗存:一是原真性的运河沿岸风貌;二是大运河历史上“四仓”(德州、临清、徐州、淮安)德州仍在发挥作用的仓储区;三是独特的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体现了大运河作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功能,见证了中外交流的历史。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德州加大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力度。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德州市整体城市规划》,该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城市与水岸互动,构筑“水城一体”独特风貌的愿景,德州正在全力以赴推动实施。 2020年3月,随着《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的出台,德州培育鲁风运河品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新亮点工作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