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200529期 >> 第04版:往事
我要给您一个交代
《红旗飘飘》——来自冀鲁边区的报告(自序)


  □朱殿封

我的家乡乐陵一带是革命老区,上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就有了共产党的活动和组织,领导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反对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革命斗争。抗战期间,它是著名的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第八天——7月15日,共产党人马振华、邸玉栋、邢仁甫(后叛变)、傅炳翰等人,在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组建起“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会师乐陵,整合冀鲁边区各抗日武装,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根据地抗日军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解放战争中,冀鲁边区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全力支前,踊跃参军,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从小听老人们讲这些故事。原来,冀鲁边区革命运动兴起这么早,斗争经历这么丰富,抗日根据地建立这么艰难,牺牲了这么多抗日军民,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这么大。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却并不了解它。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时间如白马过隙,如果再不对其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和挖掘,大量史实必然会被岁月所湮灭。因此,我一直为冀鲁边区革命斗争史实宣传的现状深感遗憾和忧虑,甚至焦虑焦急,且久结于心。
  2015年,国家法定每年9月3日为纪念抗战胜利公祭日,《大众日报》为此开辟《大刀进行曲·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这为宣传冀鲁边区抗战提供了难得良机。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以新闻报道的视觉,撰写史志性报告文学,再现70年前冀鲁边区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那段悲壮史实,铭记历史,告慰先烈,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年届退休的我,将此看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自喻是“夜空里的流星坠落前最后的一道闪亮。 ”
  接下来,我做了个大体计划,先写哪些内容,后写哪些内容,尽最大努力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冀鲁边区抗战。确定写重要人物(如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冀鲁边区有8位,一直在冀鲁边区战斗的将士等);重要事件(如创办军政干部学校、烽火报,组建回民支队等);重要方面(如各行各业各界爱国人士结成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等),揭露日寇奴役、奴化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事实,展现抗日军民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事迹等。
  依此,我10个月撰写了15篇冀鲁边区抗战文章,《大众日报》以15整版予以刊登,对宣传冀鲁边区抗战历史、弘扬冀鲁边区红色文化起了积极作用,受到广大读者关注。德州市委宣传部为此主持召开“冀鲁边抗战宣传暨《大众日报》朱殿封抗战报道研讨会”,对我宣传冀鲁边区抗战给予充分肯定。2016年,我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燃烧吧,冀鲁边烽火!》。

由此,我进而联想到,抗战只是冀鲁边区革命斗争的一个阶段。此前,有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大革命、国内革命战争的激荡峥嵘岁月。此后,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宏伟史诗。它们是冀鲁边区革命斗争历史一脉相承的三个阶段,对这些宝贵的革命史实,应该认真整理、记录、传播,后人有责任了解、铭记、发扬。于是,我退休后将写作笔触向两头延伸,对冀鲁边区从1921年到1949年近30年的革命历史脉络和重要活动作一个纵向梳理,又撰写了数篇文章,陆续在《大众日报》刊登,较为完整地记录冀鲁边区革命斗争史。在我笔下,使冀鲁边区的革命斗争史由最初的抗日战争一个横断面,扩展、延伸为贯穿近30年的一条纵向红线。

  撰写冀鲁边区革命史实,是个走近历史、还原历史的过程,真实是其生命。我要求自己必须对历史负责,对当事人和事件的本来负责,对后人负责,一定正确理解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深入调研,事实真实,严谨写作,表述准确。为此,我学习、领会、研究这个时期的相关革命历史文献,把握革命历程的总基调,写作中坚持求证真实。每写一篇,都多方搜集资料,想方设法寻找知情人,对原资料涉及的人与事进行辨析反复求证。每写一篇,都对所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村名、时间、地点、区域等一一核对,纠错订正。
  比如:撰写《三英擎战旗血染冀鲁边》一文,文中记述了石景芳、杜子孚、李永安三位烈士的事迹。在杜子孚烈士内容里,一些人名、经历、现状等情况不详、不准确。我通过宁津县委宣传部孙久生同志联系上杜子孚的次子杜书瀛先生,解决了疑点。
  关于杜子孚牺牲的地方,现有资料和相关文章里,一说杜子孚与石景芳一起在一处坟地里与敌人拼刺刀牺牲;一说在半人高的麦子地里找到尸体;还有的笼统地说在转移中牺牲等。那么,他到底牺牲在哪里?
  我反复核对,杜子孚与石景芳各带一部分别向鬲津河南岸突围,被先期封锁了河岸的敌人堵回来,敌人设了三道包围圈,将他们分割包围,他们很难也不能够又合兵一处。在杜先生回忆父亲的文章里,他母亲说到杜子孚牺牲情况时,也只是说:“听说石景芳他们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用砖头,用牙咬……同你爸爸一样的。 ”因此,杜子孚与石景芳一同牺牲在坟地里的说法不可靠。
  6月6日芒种,杜子孚牺牲时间是6月19日,麦子应该已经收割。那个年代华北地区土地旱多涝少,大部分年份春旱,水利条件很差,农民种地基本靠天吃饭。冀鲁边区一带的小麦,一般芒种前后两三天开镰收割。当时的肥沃土地,正常年景小麦一小亩(现在的计量单位)地出产两口袋麦子,一大亩(相当于现在的1.2至1.5亩)出产三口袋麦子,一口袋100斤至120斤。因为麦子长得稀疏弱小,大多数是人工用手拔麦子,一个壮劳动力一天能拔一二亩麦子。所以,常态下,麦子等不到过了芒种将近半月还没收割。何况,鬼子经常出来抢粮,麦子一成熟,农民就赶紧收获了。所以,杜子孚牺牲在半人高的麦子地里的说法也不可靠。
  通过查资料、考证、查地图比对等发现,实际情况是,杜子孚牺牲在赵家柳林村的田野里——但不是与石景芳一起,石景芳是在坟地里同敌人拼刺刀牺牲。
  杜子孚的入党介绍人叫张文轩,在冀鲁边区战斗的、记载有3位张文轩,到底是哪个“张文轩”?我与杜先生交换看法,最后采用了沧州市党史委材料中的说法。
  还有,搜集到的杜子孚烈士的资料里,都说到他大哥和大哥的几个儿子、他岳父等参加抗战,但是,材料中都没有这些人的名字。我想,这些英雄为抗日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如果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作为后人,太对不起他们了。于是,我与杜先生联系,弄清了杜子孚的大哥叫杜兰普,当时是村党支部书记;杜兰普的二儿子叫杜书湘;三儿子叫杜书平,是八路军交通员;13岁的五儿子也帮着八路军送信,杜先生不知道他的名字,杜先生将他叔伯侄女杜凤霞的电话告诉我,我又联系杜凤霞,获知其叫杜萍。杜子孚的岳父叫刘银河,居住在张木春村。
  ……
  诸如此例,很多很多。
  这样做很费工夫。之所以反复求证,就是为了事实真实、准确,对得起先烈,对历史、后人负责。我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而是力求弄清楚一个人、一个事件的那段史实,还原历史。报纸配发图片后一版刊发8000字,我的初稿每篇平均在1.3万字左右,最长的近1.8万字。每次都是围绕着所写的人或事,从知情人口中,从十几本、几十本资料中,从几十个网站网页中,最大可能地把星星点点的资料搜集、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比对,求证。经过认真筛选、精炼事实,从而使每篇文章都成为当前对这个人或事件的最主要事迹的最全面真实的记述。

  至此,我可以坦然地对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在冀鲁边区的先烈们、战斗在冀鲁边区的前辈们说:您们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事业,洒热血,抛头颅,无上光荣,功在千秋。作为生长在冀鲁边区的我,为今人和后人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以更大的爱国激情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尽力做了自己应做、能做到的事情。
  我家乡有金丝小枣树,它根不争地,冠不争天,叶不争春,花不争艳;它耐瘠薄,抗旱涝,历经沧桑,伤痕累累,鞠躬尽瘁;它结出的小枣甘甜如饴,营养丰富,为果为粮,滋养世人。作为枣乡人,我崇尚金丝小枣树的这种特有品性,愿意像它一样。
2019年8月18日于德州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红旗飘飘》——来自冀鲁边区的报告(自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