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学忠向记者讲述他的战斗经历。记者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李榕路龙帅本报通讯员陈志博贾琼
人物档案
尹学忠 乐陵市郭家街道尹家村人,1931年6月生,1947年2月参军入伍,所在部队为华东野战军(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5998部队5057支队三营七连,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舟山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9月16日,在乐陵市郭家街道尹家村一处普通的民房内,因为记者来访,勾起了今年87岁的老兵尹学忠对亲历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段烽火岁月的回忆。一曲战争壮歌,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穿越时空隧道,在老人的讲述中再现。
16岁参军穿越封锁线传达命令
1931年,尹学忠出生在乐陵市郭家街道尹家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 1944年9月,乐陵全境解放。这一年,年仅13岁的尹学忠担任了儿童团团长,此后又加入民兵队伍,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和斗争恶霸地主的活动。
为保卫胜利果实,1947年2月,家乡召开参军动员大会,16岁的尹学忠积极报名参军入伍,跟随队伍到滨州市惠民县,进行为期6个月的新兵培训,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一名新兵。尹学忠因人小机灵胆大心细被上级选去当了一名通讯员。“要越过敌人封锁线把作战计划从后方送到前线,会碰到各种危险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尹学忠回忆说,接到上级交给的机密信件后,需要自己想办法掩藏起来,以保证在送信过程中不被敌方发现截获。那时候,雨伞柄是用竹子做的,他就把伞柄掏空,把信件塞在里面,然后底部再用泥土封住。有时候,也把信缝进破烂衣服的补丁里。“因为我是小孩,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为保险起见,只能绕远道走小路,大路是绝对不能走的,说不定就碰到敌人的队伍,万一被盘查就危险了。 ”尹学忠说。
虽然不是在战场上和敌人正面交锋,但那时的敌后战场同样硝烟弥漫,肩上的担子一样沉重。因为任务完成出色,入伍一年后尹学忠被编入第三野战军炮兵5998部队5057支队三营七连,成为一名炮兵战士。
炸弹在2米处爆炸
“成了炮兵战士后,跟着部队到处打仗。 ”尹学忠说,他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至今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是开封战役。
开封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铁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设河南省会于此,在城内修筑了半永久工事,还在城外挖掘了深、宽丈余的壕沟并配以大量的子母堡群。由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刘茂恩指挥的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部及其第十三旅,以及河南省保安第一、第二旅和三个保安团,共3万余人守备。
1948年6月15日,尹学忠所在的华东野战军按照上级命令向开封急进。 16日晚,逼近开封城关,和其他纵队一起完成对开封的四面包围。他回忆说,攻城前夕,部队首长进行战前动员,要求每个战士都写保证书:“我要勇敢杀敌,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就给我的家人送个信。 ”
6月17日晚11时解放开封的战役打响。大南门、小南门、宋门是解放开封战役的攻城重点。“第一道防线是护城河,河里都是铁丝网,密密麻麻的。护城河的桥上修筑有碉堡,碉堡里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挡住了战士们前进的道路,战士们就用炸药包把桥炸掉,后续部队才能靠近城墙。”尹学忠说,敌人的第二道防线是城墙,更不好攻打,战士们扛着梯子,架在城墙上往上爬。城墙上敌人的机枪一直在扫射。前边的战士倒下了,后边的人又跟上来。最终,我军调动炮火轰开城门,大军得以迅速突入城内。“激战持续至22日清晨结束,护城河里到处都是尸体,血流成河。 ”尹学忠禁不住感叹战争的残酷。据记载,开封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约4万人,俘虏敌军5万余人。
随着战事的推进,尹学忠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舟山等战役战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1月,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保家卫国,抵御外敌。
严寒、饥饿、武器装备落后、弹药匮乏、供给困难……在朝鲜战场上,尹学忠和战友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我的腿从那时落下了伤寒,至今还经常发作。”尹学忠说,因为有敌机在头上轰炸,白天不敢行军,夜间忍受极度疲劳14个小时急行军70多公里山路,就是为提前到达目的地截断敌人的退路。饿了就吃把炒面,咽不下去就抓一把雪和着吞下去,最艰难时他曾因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一个月内有25天看不清夜路,只能抓着绳子跟随战友前行。
战场上,美国空军非常猖狂,经常对志愿军的后方仓库和铁路交通狂轰滥炸,我方行军目标更是重中之重。一次行军休息时,炸弹就在距离他2米远的地方爆炸,顷刻间弹片飞溅。“其中一个班的战士全部牺牲了。个个都是20多岁的年纪,都埋在那儿了……”说到这里,尹学忠哽咽了。“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别人的生命是以天计算的,我们的生命是以秒计算的。 ”尹学忠说,面对牺牲他们一点都不畏惧,他们的衣服上都写着自己的名字,随时准备牺牲。
弃公职回村务农带出模范村
1960年,在部队担任排长的尹学忠转业回乡。他放弃了原本可以在当地政府部门就职的机会,回到村里,先后担任队长、党支部书记,扎根农村,一干就是18年。
他把部队里的优良传统带到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尹家村成为全公社第一个通上电的村子。此后,他又带领村民修路、建设氨水池、打深井抗旱、搞机械化生产,各项工作在全公社都走在前列,成为当地争相学习的模范村。
退休后,有不少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常到尹学忠家里听他讲述战争故事。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后辈们勿忘历史,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
在尹学忠卧室抽屉里放着一个铁盒子,他像宝贝一样珍藏着。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他视若珍宝的物品: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转业军人证明、奖章,还有一大叠荣誉证书。“想想自己这一生,能为国家尽了一点力,这辈子无悔了! ”尹学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