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练习跆拳道
如今,大部分农村中学步履维艰,面临着优秀生源流失、优秀老师流失等普遍问题,然而作为地处夏津县边远乡镇的夏津县第五中学,却绝处逢生、异军突起,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破冰之路。
家校合作奠定发展基石
将时针拨回至2年前年的8月。田光征刚调到夏津五中,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担任校长。当时学校生源并不理想,然而,2年后的中考,这批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得到了家长和县教育局领导的一致好评。
夏津五中到底是怎样完成打破坚冰、化茧成蝶的巨变呢?
流失、厌学、辍学等问题,既有学生原因,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原因。因此,田光征上任伊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家校合作上。
家长会上实行老师讲、学生讲、家长讲、专家讲、名人讲、优秀毕业生校友讲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会真正起到桥梁作用。
家访则是家校合作最直接的方式,学校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大型家访活动,由班主任、任课老师、校委会组成,直接到学生家中开展工作,虚心听取家长意见、指导孩子的思想和学习。
无数次的沟通,融洽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化解了矛盾和误会,促进了心与心的交流,更收获了理解和支持,为五中的破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此外,学校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除了传统的清明节扫墓、敬老院做义工、植树等活动外,学校携手当地政府的大学生村官,多次举办模拟法庭、远离毒品、向校园暴力说不等大型活动。
全员导师制提升学生素质
操场上,学生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宿舍里,老师和学生在一起拉家常、谈生活的感悟;教室里,笑语不断,场面温馨和谐。这就是每周三的全员育人集体活动时的画面。“如果说家校合作拉近了和家长的距离,那么全员育人导师制,则直接让老师和学生真正建立了平等的交流,产生了心灵真诚的碰撞,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田光征说。
田光征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兄弟学校的经验,决定采用“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先进思想促进教学、提升学生素质。他邀请心理学专家,为老师们进行导师制培训。
学校由各班主任牵头,将学生分至每位导师名下,导师具体负责学生的纪律、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日常管理与监督指导。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行,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素质,促进了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夏津五中成立了绘画、书法、电钢琴、竖笛、健美操、足球、篮球、跆拳道、计算机、阅读写作等10个兴趣小组,尝试开展走班制教学,利用每周三下午2节课,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分头开展相应活动。“我们农村的孩子同样也可以得到高素质的教育,我们的硬件配置,师资水平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虽然农村落后,但是我们的教育不落后,理念不落后,只要肯努力,土草窝照样能够飞出金凤凰! ”田光征说。
高效课堂破除传统教学弊端
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从2017年2月开学之初,学校针对七、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开展高效课堂改革试点工作。
创新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小组”,制订“课堂教学导学案”,积极探索进行“高效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方法、途径。
今年开始,学校在七、八、九3个年级所有学科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新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研讨、课堂展示、达标训练“四环大课堂”。
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表现,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班内定期根据小组的纪律、学习等情况的积分,对获胜小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施行,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走神的少了,认真思考的多了;埋头苦学的少了,积极探讨的多了;沉默寡言的少了,踊跃展示的多了。
今年2月以来,学校被夏津县县委、县政府授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市教育局、市妇联联合授予“家庭教育示范基地”。
□本报记者石少军本报通讯员张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