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捉蛐蛐的时节。捕到蛐蛐后,需将其置入蛐蛐罐内饲养。从捉蛐蛐到斗蛐蛐,其间要经历百天,这段时间里,人们会拿着蛐蛐罐赏玩炫耀。随着玩赏需求的不断提高,蛐蛐罐的工艺日趋精美繁复,成为一门独特的收藏项目。
花色繁多的御制罐
我国古代不乏以虫为戏的娱乐活动,其中以斗蛐蛐最为著名。斗蛐蛐又称斗蟋蟀,其历史可上溯至唐代,宋代《负暄野录》中记载:“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 ”蛩指蛐蛐。南宋时期,斗蛐蛐之风遂盛。元朝上层社会斗蛐蛐的风气有所收敛,而此后明清两朝斗蛐蛐又开始流行。
蛐蛐在斗之前需放在蛐蛐罐中精心饲养,以提高其战斗力。蛐蛐罐又叫蟋蟀盆,其外形通常呈盅状,上有圆盖,以瓷制、陶制居多,瓷盖一般镂有气孔。
南宋时,御窑和官窑已开始烧制蛐蛐罐,但因其专供皇室使用,因而民间几无流传。目前存世最早的蛐蛐罐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 “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蛐蛐罐。这件蛐蛐罐为澄泥陶制,通高14.7厘米,径16厘米,盖内方形阳文篆书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十二字,分书四行,工整高古。底外的长方形图记内有隶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饰以双线长主框,款识上下各有双龙戏珠纹饰,龙纹与宣德御制国宝墨、宣德青花瓷器及宣德铜炉所绘龙纹极似。
明宣宗朱瞻基被称为“蟋蟀皇帝”,为了取悦皇帝,不少工匠专注于制作蛐蛐罐,从而极大丰富了蛐蛐罐的花色品种,但宫廷筛选蛐蛐罐的标准极为严格苛刻。 1993年,江西景德镇某建筑工地发现数以万计的明宣德官窑瓷残片。经专家发掘整理,进行严密对合而复原出了百件稀世珍宝,其中被鉴赏为妙品的蛐蛐罐就有18款。这些蛐蛐罐大多彩绘精美,其中有14种青花纹饰的蛐蛐罐,口径皆为13.2厘米,通高9.5厘米。
民窑以赵子玉制为极品
明宣宗以后,蛐蛐罐作者的姓名常以印章的形式制于盆底,这些名匠制作的精品蛐蛐罐流传至今已极少,现已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珍宝。
在蛐蛐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宣德官窑、赵子玉、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而民窑中首推明末清初赵子玉的作品。北京琉璃厂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六只子玉蟋蟀罐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 ”赵子玉制作的蛐蛐罐名品甚多,有绿泥、鳝鱼黄、瓜皮绿、藕荷色、倭瓜黄等品名。赵氏所制,多题有“恭信主人”“古燕赵子玉造”“古燕赵子玉制”“乐在其中”“大清康熙年制”等款识。
据说早在清末,赵子玉制作的蟋蟀罐就已存世极少、价值极高了,到了民国初年,一只能卖到百八十个大洋。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赵子玉蛐蛐罐也只有两只,足见其珍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