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915期 >> 第02版:柳湖
寻找“我乡我土”的血与骨
——邢庆杰小说集《一九八七年的情诗》赏析
□徐晨亮
  有时候,我们剖开一篇小说,得到的只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却为小说提供了血肉与筋骨。邢庆杰的《透明的琴声》,大概便可归入这类被细节所丰满并支撑起来的小说。让主人公老温令人信服地从纸面上站立起来的,是那个装着从各处蹭来的茶叶的牛皮纸信封,是他在熟食店里有板有眼写下的一张张欠条——每当来了客人,拮据的老温便要赊些酒菜招待,日积月累,欠条墙上已贴不下,只好塞进墙缝,店主半开玩笑地夸赞他“欠条”俩字越练越好,老温便讪笑,“是柳体、柳体”。这样的细节或许会让我们联想起阅读记忆里孔乙己的口气。近乎白描的文字,写尽一个当代乡村文化人的困窘与自尊。
  邢庆杰最初因小小说成名,在此领域的成就已为同行所公认。他近年发表的不少作品都以某某记或某某笔记为题,有意标示自己写作上的来路。而对于《一九八七年的情诗》一书所收入的中短篇近作,细节与人物则提供了整体解读的入口。
  书中《透明的琴声》的主人公,乡文化站站长老温,在基层政府工作20年,历经多届领导,始终没有摆脱受人轻视的“临干”身份。只有在拉心爱的二胡时,老温才洗去平日的卑微,换成一脸的“庄重”,随着旋律摇晃着身子,连脸上原本陡峭的皱纹“都有些烁烁放光”。小说收笔于老温绝唱般地最后一次演奏,此时的他宛如一位隐世高手,已把琴艺修炼至“脱俗”而“欲飞”的境界。老温也曾在邢庆杰其他小说里出场,这不仅出于其原型与作者本人的特殊渊源,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所寄寓的也不只是同情。在我看来,老温这个活在行政体系末梢之末梢,困窘中有自尊之骨,卑微里藏庄重之血的人物,也是某一类保存了几分旧时“士”之气息的乡村文化人的代表。
  对老温这类人物的熟悉,固然得益于邢庆杰本人的经历,也与他对乡村社会的整体认知有密切关系。他的小说常开门见山,从“我们村子”“我的出生地”起笔,是一种以“我乡我土”为出发点的写作。在他的小说里,乡村不是以“记忆”的形式出场,而是活生生的,从往昔绵延到当下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有着完整的内部结构和生态……
  在《一九八七年的情诗》中收录的不少融合民间传奇与乡村书写的作品里,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报恩”“复仇”主题的执著。在这样的“报恩”“复仇”甚至阴差阳错的循环“报应”之中,民间伦理秩序一次次被撕裂,再一次次自我修补,从而坐实了自身的存在。有趣的是,在作者笔下,“报恩”“复仇”过程里扮演关键性角色的,有时是某种灵物精怪,如蛇、白貔、狐狸之类。这样的元素,远可追溯至聊斋传统,近处则呼应齐鲁本土文脉。
  在小说《像风一样消失》里,名医邹先生带有仙气的药不仅可以搭救狐狸,也可以用来医治不知来自何处的傻女人。小说的结尾,傻女人心病的治愈与出走落在1986年这个明确的时间点上。在民间传奇与现实时空交融的背景下,原本的民间伦理秩序遇到了危机,这样的危机可能来自内部,更多是来自外部。比如《孤独的玉米》中,矛盾的焦点在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是否要因为上级秋收检查而提前刨掉。源自天地节律的道理与农人、作物之间的天然感情,遭遇了来自现代行政体制的计划与命令。两套秩序的对峙最终投射于个人命运的转折与重新选择之上。
  与小说集同名的中篇《一九八七年的情诗》是近年邢庆杰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年前的一次“告密”,改变一干当事人的命运方向,直至真相赤裸裸地揭开,逼使每个人重新面对他人和自己——这其实是当下小说中颇为常见的套路。让《一九八七年的情诗》跳出套路的,一方面是作者对于具体时空背景下每个人物行动逻辑的准确还原,另一方面,当下的复仇行动,是在多年前埋下种子,而最终的谅解和宽恕,同样源自当初,陈老师选择以自己的死来救赎他的学生。当我们把这个人物充满血性的选择,放回到整本小说集的语境之中,自不难辨认出其渊源。
  邢庆杰这本小说集里收入的作品,题材从乡村延伸到了城市,从历史绵延到了当下。他避开时下流行的土地征收、乡镇选举、农村空心化等“块状化”主题,以“我乡我土”为根据地,着力于刻画鲁西北平原上一个个小人物的生命线条。将这些零散的线条拼合起来,我们可以辨认出一个有血有骨的乡村生态体系,及其中原有运行秩序所遭遇的重重危机。
  对于这位在“我乡我土”寻找小说生长点的写作者,我仍有更多的期待。小说集《一九八七年的情诗》开篇是一部题为《我的名字叫鹰》的题材独特的作品。从里面我了解到,鹰的寿命可能与人相当,而在鹰40岁上下,它的喙和爪子不再锋利,双翅也变得沉重,不能再如往昔那样迅捷地捕捉猎物。小说中这只40岁的鹰,不愿像同类那样回到巢穴等待死亡,而是选择在岩石上撞碎自己的喙,拔掉自己的爪子和羽毛,用最暴烈的方式重生。邢庆杰将此放在首篇,或许别有深意。这本小说集也是新一辑“文学鲁军新锐文丛”之一。在“90后”已登上文坛的今天,生于1970年的邢庆杰自不能算作“新”作家。然而新锐之“锐”包含的是一种态度,一种随时准备像鹰一样重塑自我的态度。我期待他不断打破自我,用重生之后更尖锐的喙与爪、更丰满的羽翼,找到自己的天地。
  (作者系《小说月报》执行主编。本文刊发有删节。 )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邢庆杰小说集《一九八七年的情诗》赏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