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四女寺河事变迁
□时云山

四女寺水利枢纽


  四女寺位于武城县城东北20公里处,卫运河右岸。这个千年古镇始建于西汉时期,历史久远;隋唐以来,扼运河咽喉,兴水旱码头;至明清,成为闻名远近的运河名镇,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元朝定都北京后,大运河漕运兴起,到明清达到鼎盛。四女寺久孚水旱码头之名,因河而兴,呈现出“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的繁盛景象。
  自明代始,恩县一直在四女寺设左衙,即县令驻节县城,而县丞常年驻在四女寺,并在此专门另设一位主簿,以处理卫运河上钱粮财税之事。七百年来已成通例。恩县成为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一县两治”处所。
  卫河有两个源头,向北流淌过程中又纳入丹河、汤河、淇河、洹河;漳河有清漳河、浊漳河两个源头,漳卫河汇流后到临清又纳入山东运河,是谓九河汇流。四女寺这段运河,上游有九条源河,自古洪灾连连,所谓九河汇流分水之地。
  上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疏浚鬲津河的事迹;宋元时期,四女寺减河首端即建有分水设施;明代,减河上的青石闸建筑,到1957年才拆毁。
  治水建闸,历来是四女寺河段的重大任务。1957年在减河口开挖南十二孔泄洪闸基础,并疏浚其下游,1958年建成南闸。北十二孔泄洪闸建于岔河口,1972年建成。节制闸位于北泄洪闸以北,南运河入口处,1958年建成。船闸位于节制闸西北角,1958年建成,可通过400吨至1000吨船队。
  在四女寺减河南岸、四女寺村东1公里处,有一个减河大堤与陈公堤相交形成的夹角地带,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峪。这里是五百里故渎的节控点,在陈公堤以西,卫运河以东、以南,临清以北,方圆几百里的广阔区域内,所有的河洪水涝全由牛角峪泄入减河,东流归海。
  牛角峪是恩县洼滞洪区的泄洪之处,神奇之处就在于因它形成的科学水系。五百里故渎之内地势复杂,高差很大,而经牛角峪一节控,便形成了大区域内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水网系统。
  东部高水,经六五河入峪,可直接提闸泄出;恩县洼滞洪区内的低水,由利民河等几条河流汇到峪前,或由低水涵洞直排,或经排涝站抽水提至高漕池内,再由退洪闸泄出。位于六五河口的防洪闸,1963年4月建成。位于中间防洪闸与低水涵洞之间的退洪闸,1968年6月建成。位于西侧的低水涵洞1963年6月建成。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四女寺河事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文化德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