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901期 >> 第03版:柳湖
煤油灯下的记忆
□吴长远
  夜幕降临,一望无垠的鲁西北平原笼罩在茫茫夜色中,热闹了一天的村庄也沉寂下来。“嚓”,划燃一根火柴,凑到灯草上,豆粒大的火苗摇曳起来,昏黄的灯光洒满逼仄的土屋,透过薄薄的窗户纸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一户寻常人家内,两个大点儿的孩子趴在桌上做作业,两个小点儿的孩子正在炕上爬来滚去,母亲坐在炕头一针一针地纳着鞋底,父亲则坐在椅子上抽着旱烟卷儿,母亲偶尔抬起头来责怪一句:“你不能少抽点么? ”
  这便是烙印在我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的家中之夜,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夜间照明的主要工具是自制的煤油灯。我就出生在简陋的煤油灯下。 1974年的腊月三十夜里,我似乎要赶着过年,迫不及待地来到世上,给这个贫寒之家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我在煤油灯下出生,煤油灯下成长。难忘煤油灯下,母亲一针一线地为一家人纳鞋底、缝衣裳,难忘父母凑在煤油灯下计算家里的开销,难忘父母与前来串门的街坊邻居说些家长里短,议论做人的道理。这些点点滴滴都伴随着煤油灯那微弱的光芒投射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更难忘的是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的场景。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已上小学的我和姐姐趴到煤油灯下做作业,父母把煤油灯放到桌子上,让我们趴在最亮的地方,而母亲却坐在很远的炕头,借着微弱的灯光做针线活。
  父母没有文化,却懂得文化的重要与可贵。现在想起来,他们当年煤油灯下的唠叨还在耳边回响:“俺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念书才有出息,念书才是出路。 ”
  这些话被翻来覆去地说,虽然当时对这些唠叨感到厌烦,可看看他们吃的苦、受的累,也知道他们说的这些,对庄户人家的孩子来说,都是最简单却又最正确的真理。是啊!在那个贫困而又闭塞的年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好好读书,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
  我们肩上背负的已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书包,更是父母盼着儿女能够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每当我们看着看着书打起瞌睡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就会凑过来摇晃摇晃我们,然后又开始絮叨那些已经说过无数遍的道理。尽管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可是慑于父母的威严,我们也唯有强打精神把作业做完,做不完作业不仅老师那一关过不去,单是父母这一关就过不去。
  晚上在家点灯熬油做作业不算,第二天还得早起。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可父母却比钟表还准,每天到点就要催着我们起床,到学校里上早自习。
  特别是到了冬天,天亮得晚,天黑黢黢的时候就要起床,到了学校天还不亮。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简单吃点父亲或母亲用开水泡的饼子、窝头,背过书包,搬着家里的小凳子,拎着父亲做的煤油灯,一路小跑着往学校里走。赶到教室,和同学们点着各自的煤油灯,开始了新一天的晨读。
  到1985年,村里通电了,从此,我们家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光,而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我也已到离村4里多地的管区完小读书,从此越走越远,走向大学,走进城市。
  30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子女都已在城里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可当年年轻力壮的父母却已经老了。他们拼尽了人生最好的时光,用尽了全部的力气,将我们抚养成人。他们从未向子女们邀过任何功劳,就像当年那些带给我们光明的煤油灯一样,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就默默地消耗着自己,发出光和热;当他们快要耗尽而我们也不再需要的时候,就默默地躲在一个角落。
  时光荏苒,岁月成风,可这风刮不掉父母对我的生育恩、养育情,刮不灭我心头那盏始终亮着的煤油灯。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煤油灯下的记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