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70331期 >> 第02版:人 物
德州籍作家尹世林:家乡,是一本难以读透的书
作者:尹滨张晓航


为家乡题词


在喀土穆与中国石油勘探局的当地雇员合影


尹世林(左)在苏丹北部的努比干沙漠中采风留影


  

个人简介
  尹世林,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50年生于临邑。 1971年毕业于临邑县第一中学,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临邑县广播站编辑,临邑县运输公司文秘,德州地区创作室创作员、副主任,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短篇小说集《野水》,中篇小说集《长夜洞箫》,长篇纪实文学 《铁血之旅》《太阳灼伤的土地》《幸福的荒漠》《闯荡南非》《天上狼烟》等。曾获泰山文学奖、齐鲁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
  他是一名著作等身的作家,作品有口皆碑,屡获重要奖项。他是一名“不安分”的文学探索者,在不同文体与文风之间转换,追寻着文学的意义。他更是一名谦逊的长者,采访过程中一直向记者强调“不要用著名、知名这样的字眼,文字工作者还是要靠作品说话的。 ”
  他就是德州籍作家尹世林。
“脚下这片土地的启迪,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
  上世纪60年代初,连年的洪灾让原本肥沃的鲁西北平原变得萧索,饥饿在大地上蔓延。临邑县孟寺乡的田间,一位十来岁的少年躺在土坡上,一头扎进眼前那本残破的旧书里,将身边羊群的“咩咩”叫声“屏蔽”——他就是尹世林。
  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停课,刚读完三年级的尹世林无学可上,父亲买了几只羊让他整日游走寻草。时光漫长,每次出门,他都揣上一本书,包括《红旗谱》《红岩》《烈火金刚》《青春之歌》等,这是当时乡里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书。让尹世林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本——没有封面也无头无尾,里面的多数情节都看不懂,许多字也不认识,但就是有种特殊的魔力吸引人读下去——后来他才知道,这本书叫《红楼梦》。
  有一次,尹世林看得太入迷,等到从书的“幻境”中清醒时,才觉天已黄昏,羊群也不知去向,直到第二天,家人四下打听,才从邻村把羊赶了回来。
  放羊生活持续两年后,尹世林回到校园,又过了一年,便开始到临邑县城读中学,学校距家将近10公里,每周回家一次。他至今仍记得那一个个冬日,回家或上学路上走在及膝深的雪地里,水塘里芦苇的穗子被压得低垂下来,场边的草垛里,倏地跳起一只野兔,绕开一个黑洞洞的井口,向荒地逃去。
  尹世林感慨:“对我而言,脚下这片土地的启迪,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难以读透的书啊。 ”
用文字构筑宽阔的世界,让庄稼人与历史同频共振
  爱读书的少年喜欢上写作实属顺理成章。
  1971年高中毕业后,尹世林开始了“写作初体验”,很快有作品见诸《大众日报·农村版》等报刊,创作才华崭露头角之后,多次参与德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化组组织的创作活动。 1973年,尹世林到临邑县广播站工作,写作水平得到领导赏识,曾有一篇通讯在全县连播3天,长篇通讯《海河铁人》更是在《大众日报》上整版刊发。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尹世林先后担任临邑县广播站编辑、县运输公司文秘及德州地区创作室创作员,完成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完成了一系列小说作品。
  纵览其小说,随处可见“脚下这片土地的启迪”,尹世林用诗意的笔触描绘麦田、芦苇塘与平原,又用写实的笔触刻画一个个普通之至又性格迥异的庄稼人。这些作品有一个大背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后几年为中心,上至60年代初、下至80年代;有一个大主题——反映变革给农村带来的种种变化。
  尹世林用文字构筑了一个宽阔而坚实的世界,鲁西北的庄稼人就在其中繁衍、劳作,有悲欢、有离合,而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同国家、历史的命运连接在一起。
  与同时期很多作家相比,尹世林大抵属于“不安分”的一类,平稳地走上一段路之后,总会向别处试探、寻觅。上文所述十几年的作品里,其思想与风格的变化还算一条“暗线”;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种变化已然非常彻底——他展开了对“非虚构文学”创作的探求。“‘非虚构文学’起源于西方,也被称为‘第四类写作’,其创作主旨为‘一切以诚实为原则,以事实或亲历的现实元素为背景,优化写作技巧,去除浮躁、和急功近利。 ”尹世林说,“这种创作模式是一种更适合我个性的文学追求,也更易于拉近作者和读者间的感情。坐在家里苦思冥想杜撰某个人悲凄命运和色彩斑斓的爱情故事,不是我真正要的、做得来的! ”
深入荒漠谱写石油工人赞歌,完成净化心灵之旅
  位于塔里木盆地腹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干旱炎热、狂风卷沙、蝼蚁不生,几百公里范围内难见树木与村庄,被称为“死亡之海”。 1997年,尹世林与另一位著名作家——德州老乡王光明在这里“征战”了一年之久。
  1989年,中央为石油工业制定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根据部署,中国石油人在塔里木盆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三公司即是参与其中的一支“石油铁军”。两位作家追随钻探工人的脚步,记录下这一波澜壮阔的艰辛历程。
  尹世林接触这一题材源自一个偶然,“1996年底,一个在石油战线工作的老友来访,多年未见的我们彻夜畅谈,他讲了许多大漠戈壁中石油工人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随即邀请了老乡王光明兄奔赴西部采风。 ”
  眼前的真实比故事更令人动容。黄沙满衣袖,炙烤透骨肉。炎热让人彻夜难眠,干旱使人喉咙喷火,夜幕下沙漠仿若月球般的寂静更是让人发疯,可工人们迸发的激情与之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他们眼里,“没有荒凉的大漠,只有荒凉的人生”;他们之中,有的是父子同行,有的是夫妻上阵,有的撇家舍业,有的没能见自己病重的母亲最后一面,有的最终把生命留在了大漠。
  两位作家动了情、流了泪,忘掉了身体上的痛苦,克服种种困难,满怀激情创作出《铁血之旅》。作品问世后,则让更多人动情流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批评家何西来评价说:“这是一部很鼓舞人心的进行曲式作品,是东部人写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西部文学。 ”著名记者、作家戴煌看过作品哽咽着表示:“我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见惯了血流成河,磨砺得不再易动感情,读过《铁血之旅》才知道,在这个年代,还有以这种精神工作着的人们。说实话,我又一次流泪了。 ”
  离开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尹世林又把目光聚焦到广袤的非洲大陆。世纪之交时,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决策层热门议题,我国石油工业也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与我国邦交友好的非洲及拉美地区是为首选区域。
  相对祖国的大漠,非洲荒原的自然环境之恶劣,有过之而无不及——极度的炎热干燥之外,骇人的毒蝎、猛兽、杀人蜂,战乱之地的子弹与炮火,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的安全。但来自中国的石油工人们,怀抱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在恶劣环境下创造出了非凡业绩;祖国石油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在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中、与外国石油企业的竞争中,坚定维护着祖国利益。这一切,奔涌汇聚到尹世林的笔尖,《太阳灼伤的土地》《幸福的荒漠》《闯荡南非》等作品陆续问世。
  其中《太阳灼伤的土地》和《幸福的荒漠》在《当代》杂志发表后,随即被作为头题选载于《2014年中国报告文学年选》(编者改名为《中国脊梁》),一位编辑阅过文稿后说:“本文提供了如此大量的生活信息,是不多见的。 ”这句话让尹世林甚觉宽慰:“作家的目的,不就是这样? ”《天上狼烟》是尹世林最近出版的一本书,这部近30万字的作品,以抗战老兵、王牌飞行员王延洲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反映了中国空军抗战史、发展史,歌颂了英勇抗战的中国空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为了完成创作,尹世林以写史的谨慎态度,从倾听主人公一次次口述到其战友、朋友家人的补充,从查阅当年的报刊及史料列出初步线索到每个细节的求证,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所有情节细节的处理上,都力求达到心境诚实而拒绝使用浪言虚言。 ”
  这些非同寻常,有时充满危险的创作过程,被尹世林总结为“心灵的一次净化,一种感动和激情的焕发”。
  直到如今,带着这样的感动与激情,年近七旬的尹世林依然走着、看着,追寻着。

□本报记者 尹滨 张晓航
名家点评
  这里也写了许多很悲壮的故事,我们现今这个经济战略西移,石油健儿是前锋,是先驱,是最受苦的,是真正的开拓者。读过作品之后,使人深受鼓舞的,就在这个地方。作品里的许多人物,特别是主人公李春第等人写的都是栩栩如生。对西部生活的描写,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后有一种很真切的体验。这些人物都是写的相当不错的,都能立起来。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作品主要不是记事件,而是写人物,写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境界。我觉得这部作品确实是写出了石油将士们的奉献精神、心灵世界。这在世纪之交的大环境下,是非常可贵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批评家何西来
  我之所以认为这支队伍和当年红军一样,就是因为他能上下团结一致,生死与共,同心同德,不达目的誓不休。这当中,当领导的处处以身作则,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带动了整个队伍的发展。很可惜的是,当年的这种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精神,客观来说,已经是太淡太少了,这不能不使人为之忧虑……像李春第这样的领导者,由于他处处以身作则,言必信,行必果,所以才把一只队伍团结得一个人一样。有这种同患难、共甘苦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面对生死存亡也在所不惜,所以才有“五号兵站”那样工作上高度紧凑协调直至最后取得成功,才有“沙漠公寓”那样上下团结、生活和谐。总之,我认为这篇报告文学,从主题到结构,到形象描写,到文字运用都是相当成功的……我读了《铁血之旅》之后,对王光明、尹世林几位作者有一种由衷的感激,感觉他们为我们当前的文坛推出了一部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著名记者、作家戴煌
  世林的创作是从我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之路上起步的,后来他又越来越多地借鉴吸收了一些西方现代小说的因素,使作品发生了迥异于原来的艺术变化。总之,用新形式、新手法写满身泥土味儿的老实普通的庄稼人,这就是尹世林。——文艺理论家张达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籍作家尹世林:家乡,是一本难以读透的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人 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