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彦花
近日,为厦门大学创作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华侨领袖陈嘉庚》通过福州市文联申报2017年度福建文艺发展基金,编剧王培元的名字引起记者的关注。他就是我们宁津著名的诗人、词作家王培元。12月20日,记者来到宁津县妇幼保健院采访了在此工作的王培元。
书香情缘,痴迷读书
1959年,王培元出生于吴桥县地下王村一个世代相传的书香家庭。年纪很小的时候,他便随着父亲看各种小说。就读吴桥沟店铺中学时,17岁的他更加痴迷读书。那时候课外读物很少,有人借给他一本浩然写的《西沙儿女》,他爱不释手,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一次,他在《人民日报》上看了诗歌《理想之歌》,便如获至宝,把它抄在本子上,翻来覆去地看,至今仍能背诵部分章节。同时,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诗人。
1976年王培元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宁津县虎皮张供销社做布匹柜台的售货员。没有人来买东西的时候,他就在心里酝酿着诗句。站了4年柜台,也写了4年的诗。
王培元对文学有着炽热的痴迷之情。有一年,他在外地学习,路过一栋楼房,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山东诗人纪宇的诗朗诵《风流歌》。他听得入迷,一直站在楼下,仰着头,望着窗口,直到朗诵结束他才离开。
1981年,王培元调入县卫生局。工作之余,他接触到县文化馆的杨柱山老师和许多业余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切磋,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那时,他的妻子还在乡镇工作。每天下班后,他都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赶去十几里外的大柳镇。骑车的路上,也是他酝酿诗的旅程。有一次他路过一个打麦场,远远看见一个头戴草帽的老农正在扬麦子,扬起一片金雨,眼前灵光一现,于是便有了小诗《扬麦》。“力,划出一道弧,甩出香喷喷的雨,落在老汉的斗笠上,溅起一串甜丝丝的涟漪。 ”后来,这首小诗发表在《北京文学》。这激发了王培元的创作热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此后,他又写了大约七八十首诗,先后发表在《星星》《健康报》等报刊上。
重拾旧笔,笔下生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浪潮来临,文学日渐边缘化,许多文学青年纷纷停止写作,王培元也陷入了迷茫,再加上工作忙碌,他也不再写作,搁笔10多年。
2001年,王培元再次尝试着拿起手中的笔,然而,时过境迁,他寄出去的诗稿全部石沉大海。他必须另辟蹊径,从头开始。从那时起,他开始由诗歌转向歌词创作。2004年,他的第一首歌词在《词刊》发表。此后,他埋头歌词写作,陆续在《词刊》《歌曲》《军营文化天地》《上海词刊》等杂志发表歌词500多首,受到业内人士青睐好评,多首被谱曲传唱。其中他创作的《亲亲的老百姓》获得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王培元说,创作要有好的心态,要心怀正能量,歌颂美好的东西。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怎么会有好作品呢?好作品要给人一种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一种温暖,让人听了感动,受到启发。
对于从写诗到写歌词,王培元深入研究,独有所悟,意象与空间并重,感情与音乐相承;朴实中见新奇,词练达而味有余,为作曲留下充分的音乐空间,因此颇受作曲家赏识和青睐。
说起创作时的感情,王培元说这要感恩生活,感恩生养他的土地。他说,他的有些歌词,就好像从地上自然冒出来,自己顺手采撷下一样。
王培元说:“一个作者要善于观察生活,随时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要心有灵犀,捕捉到电光火石般的精神火花,注入作品的灵魂之中。 ”他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得益于生活,因此感情朴实,更接地气,更容易引起共鸣。
有一次他去德州和朋友们聚会,一位朋友说,过去日子不好过,没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母亲却不在了。朋友的感触深深打动了他,这不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吗?回来之后,他很快就写出了歌词《有娘叫最幸福》。这首词先后有40多位作曲家谱曲。有人评价说:现今社会很多人太浮躁了,这首歌倡导让人们多孝敬老人,多回家陪陪老人,亦是对传统孝道文化回归的真挚呼唤。
笔走天涯,天地皆宽
对于从写诗到写歌词,王培元有独到的见解:诗需要起承转合,而歌词则是戴着脚镣跳舞,因为它需要音乐的配合。写歌词要有节奏、有感觉,还得有感情,你先得感动你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谈到创作大型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时,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剧本创作。受福建歌舞剧院骆季超先生盛情相邀,彼此相隔几千里,只能经过微信、QQ交流。他把此次合作当成一次学习和开拓自己创作领域的尝试。那段时间他看了大量的资料,初步掌握了剧本写作的要领,在写作中摸索,反复修改,没想到一搬上舞台,就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2015年6月7日,由王培元编写的著名作曲家骆季超作曲的大型交响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福建歌舞剧院上演,9月18日、21日在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再次上演。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同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亦将该剧搬上舞台。在全国艺术界引起极大的反响,被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被誉为一部民族英雄的史诗,一曲爱国主义的交响。目前,王培元又开始书写歌剧剧本《四女寺河的传说》,他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积累沉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感悟,精巧构思,情真意切地倾注笔端。
记者在他所供职的宁津县妇幼保健院采访的时候,王培元的电话接连不断,前来领用医疗物品的医生护士络绎不绝。他就是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写出大量的诗歌、歌词和两部清唱剧剧本。
记者问王培元:“你的工作这么忙碌,写作都是在什么时候? ”王培元说:“白天没时间,经常是晚上,下半夜醒来写。也有很多是走路过程中想出来的,当年奶奶还在的时候,回老家去看奶奶的路上,写出了《奶奶的拐杖》,歌词发表在《词刊》,并且在全国词曲大赛中获了金奖。当你踏上曾经熟悉的土地,你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这或许就是爱,就是你生命最初的根须,你的感情就是朴实而丰满的。没有真情,何以动人? ”
对于今后的创作道路,王培元说:“从前的时候有点浮躁,写了就想获得什么,现在心静下来了,自己不满意绝不拿出手,满意了,才拿出来给大家看,有人喜欢,心里就高兴。我也不会局限于写哪一种类型的作品,尝试用手中的笔走遍天涯。 ”
人物简介
王培元,首批齐鲁文化之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德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宁津县音乐家协会主席。著有诗集《五月榴花》,歌词集《春天从心里出发》《亲亲的老百姓》,两部大型清唱剧《抗倭英雄戚继光》《华侨领袖陈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