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倩倩
近日,北京中关村二小疑似校园欺凌事件刷爆了朋友圈,也引发了家长们的思考。有些孩子算不上被欺凌,可或多或少都有被欺负的经历。孩子被欺负,家长该介入还是旁观?怎样事先预防,避免孩子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名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咨询专家。
介入还是旁观,家长面临两难选择
“孩子被欺负了,管还是不管,都挺为难。 ”12月14日下午,正在一小学门口接孩子放学的市民方先生说,孩子被欺负,当父母的都会心疼,但插手怕引发更大的矛盾,不插手则害怕欺负者变本加厉,确实左右为难。
“孩子本来就够委屈的了,父母再不管,心灵上肯定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的李女士说,为人父母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能安抚孩子,震慑对方。
家住德城区天衢小区的范女士却有不同看法,“家长管得过多,就怕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范女士有个上初二的儿子,上小学时因长得比较瘦小,常被同学们起绰号,孩子和她说过几次。范女士找到孩子的老师反映了这件事,老师也在班里批评了取笑者。本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范女士也没在意,直到上了初中,儿子才告诉她,自从找了老师,同学们都不搭理自己了,说他就会跟老师告状。“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有些问题还是该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范女士说,她现在有些后悔当初的做法。
不当干预,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孩子之间闹矛盾,家长参与不当,更容易激化矛盾。 ”德州市第五中学教师肖淑芹认为,孩子之间发生摩擦,父母不讲方法的事后干预,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孩子被欺负后如何干预,考验着家长的智慧。“家长必须参与其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德州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心理咨询师王霞认为,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一定要积极反应,给予子女充分的情感支持,但任何情况下,以暴制暴都是不明智的选择。“首先要帮孩子认清事实,是否受到了欺凌,不能夸大也不能化小。 ”王霞说,面对同学间的正常打闹,家长要理性,不宜反应过度,但如果孩子真的遭到欺凌,父母一定要无条件支持,给他们安全感和面对的勇气。“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是老师们的共识。“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害继续发生和扩大。 ”德州市实验小学校长苏霞说。
苏霞表示,教师们在处理此类事件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学校有位很优秀的老师,没有急于批评欺负人的孩子,而是跟被欺负的孩子做朋友,还签了‘合同’。 ”苏霞说,这位老师通过调和,让两个孩子逐渐成为朋友,化解了矛盾。
为校园生活加一把“安全锁”
孩子被欺负,事后干预总是力有不逮。如何从家庭教育和孩子个性塑造上进行事先预防呢?
德州市第九中学教师马丽霞通过分析各种案例发现,被欺负的孩子往往自信心不强,在同伴交往中处于弱势。“家庭教育中要多给予孩子爱和鼓励,帮他建立自信,家长要抽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使他们有安全感。 ”马丽霞说。“此外,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变化,如果出现害怕上学、烦躁易怒等现象,要找机会询问原因,不能粗暴应对或置之不理。同时要和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情况,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孩子,及时将其从事件的负面影响中拉出来。 ”马丽霞提醒说,父母还要多注意孩子日常交往的同伴群体,品行良好的孩子之间能给予彼此更多的正能量。
上个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各级教育部门也纷纷采取措施,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12月8日,我市加入学校安全教育实验区,借助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技能训练体系、测评体系和安全活动体系等平台,构建了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和安全教育体系,为进一步防治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加了一把“安全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