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216期 >> 第06版:往事
德州商业的兴起与繁荣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运河岸边的生意人


走街串巷的生意人(摄于1900年前后运河边上的庞庄)


喧哗角向南,南门里街


延寿堂当时有两个店,一个在喧哗角南侧的市场街,一个在太平街


斗店,也即如今的粮店


运河边上的集市


  德州,“枕卫河为城”“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是一座因粮仓而建的军事重镇,建城时的定位是卫城,不是一个商业城市。是大运河用神奇的手,直接把德州拉进了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进而促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的局面。
“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
  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
  金代由于战乱,运河只有德州段保持畅通,金天会七年(1129年),德州设置将陵仓,由御河运豫省粮。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济州河、会运河后,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全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元政府改将陵仓为陵州仓,并在德州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官职,驻扎大量军队统管漕粮运输和安全,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年(1326年)发展到335.1万余石。
  明建都北京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任务,德州被赋予“九达天衢”的美誉,大运河边曾建有九达天衢牌坊。当年的运河上,“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年递运南粮一度达600万石。明清时代,德州仓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大名仓之一。
  明代专业运军队伍达12万人,漕船上万艘。为了提高运军运粮积极性,政府允许运军携带一定的私人物品在水次仓驻地交易,每船平均携带“土宜”150石。大量民船和商船在德州停留、开展贸易,使德州百业兴旺、富甲齐郡,其中最大宗的是粮食贸易,每年交易量往往在上百万石。德州市场通过运河转运返销的商品还有棉花、杂货、草编品、烟草、药材等等,从而使德州经济伴随着漕运繁荣了几百年。
  在德州,有大批为漕运服务的人员。德州城设有专管漕运、仓储和验收的官吏和兵士,还有专门收售粮食的“麦子店”和“江米店”等。每当夏初漕粮抵坝之时,漕粮搬运工达几千人。
  漕粮转运,军粮囤积不仅带动了粮食贸易的繁荣,而且对德州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永乐年间,德州已是“四方百货,倍于往时”,运河两岸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进入全国33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列。
  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促使明廷重新定位德州。德州从军事重镇逐步演化为商业名城。在德州增设了行政管理机构,从城市的规划,到工商业户的经营,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据德州方志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统治者“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对德州城进行集中规划:南关为民市,为大市。小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角市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和柴市,西为锅市和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小西关军市的货物都是由南关运过去的,所以市名前边用“小”字进行区别,后来因为每岁冬天要从北厂运粮,所以小西关又有了北市之名。
  漕运带来了人流、物流、财贸流,德州旅馆等消费行业迅速发展。这些店铺均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到处摆摊售卖”。德州最著名的杂货店为德和号和德大号,均经营纸类、江米、红白糖等商品,并随运河的畅通而持续了200多年。德州的农产品,如棉花、小麦、芝麻、玉米等,畅销外地,“颇属繁盛”。
桥口街和喧哗角
  桥口街和喧哗角是老德州最热闹的两个地方。前者在城外,靠近运河,后者在城里,靠近州府衙门。
  桥口街,位于运河西岸上,由三段组成,西头叫“桥口”;东边称“牌坊”,坐落着九达天衢牌坊;中间是“西关”。桥口街有浮桥,平时走行人,等来往船只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拆开浮桥过船。民国时期,德州的钞关从北厂迁过来,官粮漕运,过往船只验货、交税都在这里进行。当时,德县县政府下设盐务局,局内设缉私队,售盐则由鼎裕盐业公司承包,该公司食盐由天津运来,盐场就设在桥口街。水馆驿、金亭馆驿、数帆亭、董子读书台、银瓦寺、将军庙等建筑,坐落在桥口街的周围。德裕和粮栈、山泉池澡堂、桐记酱园等知名店铺也分布在这里,桐记酱园的经理赵桐轩还是民国德州商会的副会长。
  商船客船上下客人、装卸货物昼夜不停。桥口的官渡,来往士绅、官宦、行人川流不息。运河里面“舳舻蔽水,舟樯如林”,船工号子此起彼伏,一片繁华景象。
  喧哗角,俗称旋风角,大体位于今天的银座中心店位置,附近商铺林立,摊点众多,叫卖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由此得名。
  清末民初,德州的州道、县衙及官绅都集中在城里,较大的商号也多集中在这一带。从南门到这里是南门里街,集中了李家大院、卢家大院、魏家大院等豪宅,两边有又一村包子铺、鸿盛魁、东合成、振兴号、源祥号、庆聚祥、德庆成等门店。建于1927年的九章号棉布店,经理王维山,店面在南门内路西,沿街修有20余米长的廊檐,很是气派,该店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据1949年的统计,南门里街仅德义兴、庆祥昌等杂货铺就有13家。
  喧哗角的东南角是德玉成杂货店,西南角是红砖二层鸿盛楼饭馆;由此向北是旧时的当铺街,1931年,当铺街路西开设了第一楼饭店,经理李凤朝,这是德州第一家营业用楼房,路西还有恒德堂药店、邮政局。规模宏大的永庆寺则在路东;由此向东是市府街,县政府、监狱、法院、公安局在这边;由此向西是招商街,城隍庙和当时最大民用市场“小市”就在这里,1934年,招商街路南修建了德州商业的第二座楼房——青砖二层延寿堂药店,这座建筑一直保留到解放后。
  1928年北伐成功后,德县县政府宣传破除迷信,将城隍庙的神像拉倒,大殿两侧及庙内房舍、场地租给商人营业,办成了中山市场,市场包括百货、杂货、饭馆、剧场、茶社等行业,成为德州最热闹的综合性商业娱乐场所,喧哗角更加繁华。
多种多样的竞争手段
“三爷”指少爷、舅爷、姑爷。当年德州较大的商号,不论独资还是合资,多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权、管理权都由经理说了算。在用人方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用“三爷”。因为这些人自恃与东家沾亲带故,不好领导。有的东家愿意叫孩子学做生意,就把他们送到其他商号去当学徒。
  这是旧时德州商业的竞争手段之一,其他还有:
  营业时间长。天一亮就打扫店堂,开门营业,晚上经营到10点左右,一般营业时间都在15小时左右。服务行业如饭店、浴池等更在18小时以上,旅店则昼夜营业,关门后,有顾客叫门,需要随叫随开。
  服务态度好。顾客进门笑脸相迎,需要什么商品,同时拿出好的、次点的几个品种供挑选。如果谁经常做不成生意,就有被解雇的危险。较大生意成交后,还要给顾客送货到家,特别是饭庄,都可以外送饭菜。棉布店则采取货到付款,带着客户有意向的布匹到用户家中,让其挑选,买多买少,剩余的带回商号。百货店还备有托盘,供喜庆寿诞的家庭送礼用。
  经营方式灵活。旧时私家商号自行定价。紧俏商品随意涨价,大路货沾利就卖,一些大的商号虽然挂有“言不二价、货真价实”的牌子,其价格也是可以浮动的,因此一笔买卖,往往要打价很长时间才能成交。此外,赊销是当时商业很流行的一种推销方式。一般每年逢端午、中秋及春节为结账日期,春节前必须还清。1937年以前,德州物价基本稳定,商品赊出后,不致受到损失。那时候大的批发商对各地中小商号采取赊销形式,中小商号对顾客采取赊销形式,但一般需要殷实的铺保或者熟人担保。赊销的价格高于现金交易价格,如1932年前后,棉布庄对现金买东西的按价格回扣1.5%,而赊欠的按应交款每月加收1.5%。一些零售商对赊欠的还采取加价的办法,以避免呆账或抹零的损失。
  打造知名品牌。一是店面品牌。通过扩大宣传,广造声势吸引顾客。如百货店,商品陈列美观,琳琅满目,配以留声机播放唱片,靠美观热闹招徕顾客。成衣棉布店,采取热情服务,薄利多销,暗地加尺,扩大竞争优势。二是产品品牌。一些生产型店铺,通过争创名牌扩大销路。如聚源长的“州醋”、义和酱园的“什锦酱菜”、益寿堂的“中成药”等,都以质量优良闻名远近。日升斋的布鞋因其式美耐穿赢得群众喜爱,以价高而闻名,“放着九百的不穿,非穿一吊的不可”,说的就是该店的产品。饮食行业则有鸿盛楼的炒菜、一条龙的十大碗、又一村的包子、韩世恭的扒鸡、王秀生的回民烧饼、刘瑞芝的大火烧、邱福田的鸡汤馄饨等,都美味可口,深受老百姓喜爱。
“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
  由于德州特殊的地理位置,驻军多、官僚多、富商多、流动人口多,贫富差距大,因此虽然总体经济不景气,但消费水平并不低,在商店的经营品种上,鞋帽、服装、百货、化妆品等行业逐步出现了一些高档、时髦商品。饮食业、小吃行业也较以前有所发展,竞争很是精彩。
  德州商业的主进货渠道是济南和天津,受两地影响,德州的门店也很注重门脸的装修。民国时期,多数的商号将板搭门改为玻璃门窗,并设有橱窗陈列商品,五颜六色。大一点的百货商店白天用收音机播放新闻、广告、歌曲,夜晚灯火通明,引人注目,有的还张贴广告扩大宣传。店员的服饰也由长袍马褂改为长袖小褂,出门则大褂礼帽。
  商号为了生存和盈利,展开了各式各样的竞争,“言不二价”“货真价实”“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等宣传招牌随处可见,以示其买卖公道。百货、棉布等行业经常开展大减价、大甩卖、有奖售货等活动。活动开展期间,除在各街道及附近村庄张贴广告外,还在门市前挂横幅或条幅,上写诸如“建店X周年纪念酬谢主顾,大减价XX天”“不惜血本大牺牲、明码九扣大甩卖”“XX天一律八五扣,不惜血本老尺如一”等宣传口号。也有的布店不写横幅,暗地加尺。
  延寿堂药店为推销其自制的“止咳第一丸”,在门口挂出“初一十五,买一送一”的招牌。九章布店独辟蹊径,更是推出了“一天不要钱”绝妙的促销方法,具体方法是:凡某月里在该店购买的商品,都开具购物凭证,由顾客保留。至下月,把上月日期填好贴于标签上,当众抽签,抽出哪天来,在该日期购物的顾客即可凭购物凭证到商店照数再拿一份,不用付款。
  除了促销招牌外,商铺门前还常挂有“目下一言为定,早晚市价不同”等标语。一方面反映了物价不稳,另一方面也是促销的手段之一。有些固守阵地的老商号,如永庆布店、千祥永、德顺长等,由于不适应竞争而最终倒闭了。
  物价的大幅波动,使得当时德州的商号发财快,倒闭也快。加上私人商号合资入股的多,股东之间、股东与伙计之间矛盾甚多,因此商号停业的、开张的此起彼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商业的兴起与繁荣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