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帮扶、人人能增收——
乐陵41个贫困村“摘帽”记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贾鹏王玉强

张老头村村民查看黄粉虫生长情况


  12月6日,走进乐陵市寨头堡乡盖家村,只见不少村民屋顶上,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格外惹眼。指着电表上跳动的数字,村党支部书记盖建龙美滋滋地告诉记者:“自6月16日至今,已累计发电1.92万度,能卖1.8万多元钱。 ”
  盖家村是乐陵市69个省定扶贫重点村之一。眼下,利用扶贫资金建设的37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为贫困户带来4万多元的“阳光收入”。
  除了上马光伏发电项目,村里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建起了扶贫车间,贫困户不仅能拿到租金分红,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乐陵舜天五金制品有限公司还捐赠了一套玉米秸秆打包封膜设备,此一项每年能为村里增收5万元。系列措施帮扶下,前不久,盖家村通过了乐陵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被批准退出省定扶贫重点村。
  盖家村的脱贫“摘帽”,是乐陵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围绕69个省定扶贫重点村、1.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抓住致贫症结,开出扶贫良方,列出致富计划表,共确定83个扶贫项目,发动50个行业部门、69家爱心企业参与,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帮扶、人人能增收,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造血、夯基”。“自今年3月份至今,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发展,目前共有41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在评估验收中综合得分85分以上,摘掉了穷帽。 ”乐陵市扶贫办主任吴强说。
扶贫资金变产业项目村里有了稳定收益
  12月6日,在黄夹镇王香匠村,一片30亩的村集体耕地上,21座蔬菜大棚主体已基本建成,施工人员正为其覆盖塑料薄膜。“这个项目共投资61万元,建成后,打算全部对外出租,一年预计收入6万多元,一半分给贫困户,一半留作集体收入,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德州市规划局派驻王香匠村第一书记高鲁宁说。
  王香匠村有440口人,耕地549亩,大多村民以种地为生,种植结构单一,人均耕地面积少,年人均收入不过6000元,经济比较落后。王香匠村被认定为省定扶贫重点村,评出12户省定贫困户。“利用扶贫资金建设蔬菜大棚,让村里有了长期收益,贫困户也能享有固定分红,脱贫就不再是难题。 ”高鲁宁介绍,蔬菜大棚建设只是第一步,计划以此为基础,建成集蔬菜大棚、观光采摘、果树种植、儿童游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区。
  铁营镇创新性打破村与村之间的地域分割,依托乐陵市孟氏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起了东亚飞蝗养殖项目。“利用扶贫和财政资金188万元,为镇上的853名贫困村民建起了飞蝗大棚并购买了种苗,孟氏渔业负责项目运营及后期投入,保证每年分给村民不低于750元的收益。”铁营镇扶贫站站长刘智勇介绍,这种依托企业发展扶贫项目的方式,可有效规避运营风险,扩大受益面。
  为规范扶贫专项资金和项目收益分配管理,乐陵市研究出台了《乐陵市扶贫专账报账记账暂行规定》,实行专户、专账、专人管项目。“扶贫项目产生的收益分红全部采用银行转账方式,在乡镇经管站为每个贫困村设立了扶贫专账,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扶贫专账把收益打到贫困户账户上,确保贫困户可以长期稳定脱贫。 ”乐陵市扶贫办副主任郭景华说。
岗位设在家门口生产生活两不误
  盖家村49岁的王春娥,每天一早都会到村里的扶贫车间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钱。“有劳动能力的人,我们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自力更生。”寨头堡乡扶贫站站长闫化勇说。
  今年9月份,盖家村利用村里17户闲置的宅基地建起了3个扶贫车间。“每个车间除了一年带来1万元的租金收入,还为村民带来了就业岗位。 ”闫化勇说。
  其中一个车间就租给了乐陵市晟达顺帆布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露营帐篷、睡袋、防潮垫等。企业有用工需求,村民有就业愿望。王春娥就应聘到了车间工作。
  她的儿媳患有白血病,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化疗、输血小板,花费不少。家中还有两个上小学的孙子需要照看,平时花销基本全靠儿子一人外出打工挣钱。“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贴补家用,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王春娥说。
  胡家街道张老头村,依托胡家贞龙黄粉虫专业养殖合作社,在村里建设了100平方米的黄粉虫养殖车间,购进6组种虫,由6户贫困户饲养。每组黄粉虫年产成虫1500余公斤,按照合作社向贫困户保证的收购底价每公斤12元计算,每年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8万元的收益。“村民有了致富门路,干劲都上来了,村里风气跟过去都不一样了。 ”张老头村党支部书记任书山说。
  今年以来,乐陵通过深入调查摸底,针对有劳动力、发展底子薄、无就业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实施“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家门口就业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当地枣制品、调味品、电子、服装加工等企业进村设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目前,全市已发展260多处扶贫车间,吸纳400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
  结对帮扶变“独奏曲”为“大合唱”
“原来我们村里都是土路,一到了下雨天就特别难走。现在下场雨,出门脚底下都是干净的。”王香匠村村民王春雨说。
  王香匠村原来通往外界的公路多为土路,路窄、仅具备单向通行条件,群众生产生活很不方便。通过对接乐陵市交通局的帮扶计划,如今,王香匠村的通户路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变了村里的道路交通状况。
  除了硬化村路,乐陵市农业开发办还为王香匠村打了井、建了新泵站,通过乐陵市文化局、体育局的对接帮扶,村里现在已经有了文化活动图书室和健身小广场。
  乐陵联合50个行业部门对贫困户帮扶需求和扶贫重点村“五通十有”存在短板进行精准梳理排查,汇总行业扶贫政策36条,摸排重点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缺项120余项。“对发现的问题,行业部门精准帮扶。”郭景华介绍,今年市交通局完成了43个省定扶贫重点村的道路改造,共计51公里;市直医疗部门组建专家义诊服务小组,乡镇卫生院成立20支健康扶贫服务队,组织义诊430多次,贫困人口就诊4000多人次;市住建局2016年危房改造总数769户……
  除德州市派第一书记外,乐陵精心选派56名驻村第一书记,同时,结合“千名干部下基层大走访”安排了1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包贫困户;召开社会扶贫动员大会,发动69家爱心企业结对帮扶省定扶贫重点村;做到农户不脱贫、责任不解除,扶贫任务不完成、派出单位不脱钩。目前,每个省定扶贫重点村实现了市领导、市直部门、第一书记、帮扶企业四层帮包,所有贫困户都实现了市直部门、党员干部、乡镇包村干部三层帮包。“我们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动员有爱心和能力的部门、企业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村尽快‘摘帽’。”郭景华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41个贫困村“摘帽”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