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志》对赵氏家族的有关记载
《来禽馆集》收录的邢侗撰写的赵氏家族墓志
□本报特约撰稿人张明福
明清两代,平原县有一个“一门六进士”的赵氏家族,中式人数不仅在平原县拔得头筹,就是在山东省也被列入63个科举世家之列。这个家族在近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时间灿烂辉煌,可称得上读书习武世代簪缨。但清末以来,这个家族的秀才赵万秩创立了影响和遍布全国的皈一道,其后人走火入魔竟然做起皇帝梦,最后不得不戴着枷锁走上了断头台。
从广饶到平原
时间退回到明朝永乐二年(1404),青州府乐安县(今广饶县)有一名叫作赵有德的军人,因参加靖难之役有功,被安置在德州管辖下的平原县屯田,随即将家安到了平原县城北的橡林坡(今赵家湾村)。一世至三世,世袭德州左卫前所军籍,一边耕种一边从事平原县城的守卫工作。几十年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赵家的生活逐渐开始富裕,四世赵玘也从私塾进入县学读书,虽未能在乡试中取得功名,但在明朝初年的平原县,能够成为秀才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赵玘的长子赵简,继承父志,刻苦攻读,其文采在县学中成为佼佼者。赵简次子赵恩,吏员,任正德年间梁城(现河南省方城县东一带)所大使;三子赵惠弃农从商,经过多年的经营获得丰厚的家资,经常接济乡邻,因乐善好施,受到乡亲敬重;四子赵憼,曾任户部内字库大使,升陕西宝鸡县巡检。赵憼之子赵炘,岁贡,授兖州府东平州儒学训导,后调怀仁县儒学教谕。正是赵玘一支的努力,将平原赵氏家族带进仕宦行列。
六进士十举人
据《平原赵氏族谱》和乾隆《平原县志》、民国《续平原县志》记载,赵氏家族从明嘉靖到清末的400年间,共考出进士6名,举人10人,贡生25人,廪生12人,增生18人,在各级学校读书者近300人。在举人进士中,有2人属于武进士,4人属于武举人。乾隆《平原县志》载有邑人朱世则撰写的《赵氏五世科名记》,是反映平原赵氏家族科第蝉联的重要历史文献。
赵氏家族考出的6名进士分别是:七世赵焞,嘉靖三十五年(1558)举人,四十四年(1565)进士,初知长垣县,行取河南道御史,巡按广东,转江西参议,历升陕西副使苑马寺卿,晋按察使仍管苑马卿事,寻谪少卿,迁陕西参政分守临巩,补福建参政,加按察使衔。致仕后,崇祀乡贤祠。八世赵时晋,万历二十五年(1597)顺天府举人,四十一年(1613)进士,初官任县知县,调滑县,升户部主事;九世赵见图,万历二十五年(1597)顺天举人,崇祯元年(1628)在冠县教谕任上考中进士;十世赵琛,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高安知县;十一世赵重谕,康熙十八年(1679)武进士,官福建厦门守备;十五世赵龙田,字泽甫,号橡村,嘉庆十四年(1809)武进士,二甲一名“传胪”,官至三等侍卫。
赵氏家族考中举人10名:赵时和,万历四十六年(1618)顺天举人;赵时成,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赵汉文,字文河,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赵重杰,字孟起,康熙五十年(1711)顺天举人;赵斯倬,字章汉,乾隆元年(1736)举人;赵时可,万历三十七年(1609)武举;赵镜,康熙五年(1666)武举;赵之楫,字松舟,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赵龙池,字御塘,乾隆五十九年(1794)武举,候选卫千总(正六品);赵万卷,字凤山,道光十七年(1837)武举,兵部差官,历任昌平州中军营守备署热河哈唎可屯营都司,特授贵州石阡营都司。
赵氏家族有贡生与副榜25名:赵燃,万历十年(1582)选贡,官赞皇县知县,升西安府通判;赵炘,万历贡生,官东平州训导,升怀仁教谕;赵见洛,万历二十八(1600)副榜;赵见岩,崇祯十一年(1638)副榜;赵见庚,崇祯九年(1636)选贡;赵重煦,顺治元年(1644)选贡,官浙江新昌知县,升甘肃庄浪州同知,终官温州府知府;赵璐,字仲美,顺治五年(1648)选贡,官贵州天柱县知县;赵见畴,康熙十六年(1677)岁贡;赵暄,赵重煦子,康熙选贡,选授冠县训导,未上任;赵钥,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官东阿训导,捐俸助修东阿学宫,勤于课士,士多登科第者;赵重熹,康熙恩贡;赵奎文,康熙选贡;赵重勋,乾隆二年(1737)恩贡;赵之渠,字方亭,乾隆十二年(1747)副榜;赵之梴,字宜庭,乾隆十五年(1750)岁贡;赵斯俊,字章民,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贡;赵其容,乾隆岁贡;赵世铎,字圣木,乾隆岁贡;赵万垣,字子墉,乾隆岁贡;赵?,嘉庆五年(1800)岁贡;赵维林,嘉庆十三年(1808)岁贡;赵世铎,字圣木,同治恩贡;赵西晋,字盛唐,同治岁贡;赵运章,字宪臣,同治岁贡;赵世攸,附贡。
慎为官 多造福
赵氏家族所出官吏,为官期间均能忠于职守谨慎做事,致仕归乡后,又均能为家乡的文化和公益事业出力献策,勇于担当,许多人的事迹被收入地方志书中。
赵焞(1526-1603),字子明,号辑斋,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初授直隶大名府长垣县知县。上任后严惩当地的泼皮无赖,能安抚良民,屡决疑狱,处事耿介严明,洞烛人情物理,人不敢欺,三年时间,县内赋平政理,民皆乐业。后升河南道御使,巡按广东,监理盐政。转江西参议,升陕西副使,清屯牧、足刍荳,数年马匹数量大增。万历皇帝降旨:“陕西阶州斩获番级功,赏兵备副使赵焞银十两,迁升为本省苑马寺卿。 ”后晋陕西按察使,仍管苑马寺卿事,寻谪少卿。后迁陕西参政,分守临巩。巩昌属于沙漠边缘,土地干燥缺少水源,往往掘井数十丈而不见水滴。赵焞发现邻近巩昌城的古淤河可治,即发动百姓开挖水渠将河水导入城中,而以其支旁溉田数千亩,民以永利,名曰“赵公河”。后分守福建建南,加廉吏衔,官至正三品。为念赵焞的功德,长垣百姓生祠祀之,秦陇吏民立有颂德碑。赵焞年老致仕归里,将家安在平原城北的八里园。闲暇时,他曾对平原县学的校舍安全进行察看,发现学宫墙后的地面塌陷严重,便组织乡民运土将其夯实筑高。后又在县学院内修建三阁,并亲自监督工程质量,使县学面目蔚然改观。据说赵焞在陕西按察使任上,听说老家平原县的徭役繁重,且征戎马,民不聊生,他写信给山东巡抚说:“平原吾乡县也。吾安忍吾家乡父老荼毒至此? ”山东巡抚欣然命州县官吏轻徭薄赋,从此平原县百姓安居乐业。赵焞好读《周易》,旁通医术,时常施药救人,他家的门口常常有排队求医者。赵焞曾打算效仿宋朝的范仲淹置义田以赡族,但未竟其事就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病逝,寿78岁。
赵燃(1544-1609),万历十年(1582)拔贡,初授赞皇知县,后升任西安府通判。在通判任上捐己俸以建仓,卖耕牛以助穷民,曾经大受西安百姓称道。
赵时晋(1569-1626),万历三十七年(1609)中顺天府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任县知县,擒为非作歹的奸人李四天王,再仕滑县,擒妖人李景贤,升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赵见庚,字又白,崇祯六年(1633)副榜,姿性颖迈,文名卓著,每试辄前列,旁通天文、太乙、壬奇之术,但多次乡试均落选。崇祯九年(1636)终于考取拔贡,不仕。崇祯朝国家财政困难,朝廷允许人们出资充当幕府经略,真定知府范志完曾多次邀请赵见庚,但他均以父母年老坚辞。
赵玮(1628-1691),康熙十八年(1679)岁贡,任莱州府训导,招诸生月课,拔其优秀者享受廪膳待遇。修葺府学,捐俸为县学置办乐器,使童生肄业其间。著有《典礼仪略》2卷,《圣乐元音》1卷,死后祀平原乡贤祠。
赵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贡生,任东阿训导,捐俸助修东阿学宫,勤于课士,士多登科第者。
赵龙田,任榆林兵备,待文士有加礼,曾捐资榆林书院,助诸生膏火。离任时,当地文士塞道相送,有至数百里外者。
赵其容,贡生,嘉庆初年与本县人张予定、董芸、黄学敏创修平原县景颜书院。
赵氏家族一直以孝义传家。当年,赵焞父曾欠人家宅屋钱,赵焞独自靠借贷偿还,又捐俸为二老盖房,老人死后,他把房屋又给了弟弟们。弟兄分爨时,对家具和种地的农具,专挑不好的要,田产则专挑瘠薄的要。诸弟皆对人说:“我伯氏真所谓仁兄也。”赵焞在参与编写万历《平原县志》时,置《四书通义》《易本》《义帝鉴图纪》《辑览唐诗》等书于县学。赵焞的四子赵时和生有至性,十分孝敬父母。继父志置义田450亩,分给族中贫者。赵时和的孙子赵玮,幼孤事母至孝,并尽职尽责抚育两孤侄,继祖志捐田40余亩于族人,倡建宗祠,申明家训。族人被诬累者,他全力进行拯救,族有贩卖女婢者,他都花钱赎回来,为其择良婿嫁之。又聚中外子姓于家塾,延请宿儒教之,后祀平原县乡贤祠。赵玖的妻子,仁化县令张德谦之女,夫妇闻母疾,兼程驰归。母死时,恸绝复苏者数四。后每上坟祭拜,夫妇必手自掬土,哀哭如初,将家业田地均分于诸弟。赵玖庭训甚严,曾重修启圣祠。在粤时有一吴姓千总,因为家贫,对死去的两世亲人未能安葬,赵玖以百金赠之。赵焞嫡孙温州知府赵重煦,闻父疾,即乞归,时年五十,力行归家,广施恩德,寿九十乃终。曾重修《平原县志》。赵焞嫡嗣赵山亭,笃于孝友,为兄弟六人解衣推食无吝色。自奉清俭而祭馔务丰,距始祖墓30余里,年逾七旬仍亲祭扫,风雨无阻。常嘱子孙勿忘祖先,祭祀必诚。赵西晋家道中落时,诸弟均幼小,他将祖遗薄产让与诸弟,教书自给。自设帐教书30年,英才多出其门。
乘龙快婿邢侗
邢侗是晚明四大书法家之一,时有“北邢南董”之称。邢侗所在的邢氏家族是临邑县的名门望族,自明初由北平河间府任丘县石门桥迁商河,半年后落籍临邑县,到邢侗时已是传至第七代。该家族第四世,即邢侗的曾祖父邢政,考中举人,通过大挑出仕,出任静海县知县,官至岢岚州知州。自此,邢氏家族子孙繁众,科第蝉联,居官者甚多。邢侗的叔父邢如默进士及第,官至吏、工两科给事中。父亲邢如约,从医,任职济南德王府。邢侗元配陈孺人,是简阳主簿陈完女,因父母早亡,被邢侗母亲收养,长大后由邢侗父母包办成为邢侗元配,无子。受“门当户对”的封建婚配观念影响,平原赵氏家族第七世的太医院吏目赵熻,经人撮合将女儿嫁给邢侗为继室。赵氏为邢侗生有二子,即邢侗5个儿子中的老三邢王蔼和老五邢王嘉。
邢侗与平原赵氏家族的关系亲近,不仅几次在岳父家招待身居高官的好友过客,而且也常常与妻弟妻侄们宴饮娱乐。邢侗《来禽馆集》卷三有一首《寒食与平原赵氏诸兄弟集,次日拟还舍中得寒字》诗:“雨色霏微上井栏,桃花独自怯春寒。依稀禁火当年事,合币啣杯半日欢。客舍啼莺催别管,平原芳草促征鞍。明朝兄弟东楼会,还作荆花此夜看。 ”《来禽馆集》还收有邢侗为叔丈赵焞所撰写的《明福建按察使赵焞墓志铭》、为叔丈赵辉撰写的《平原处士赵辉暨孙李两夫人合葬墓志铭》,以及为其岳父赵熻与岳母任氏所写的《祭岳父赵公暨岳母任太君文》,成为今人研究平原赵氏家族的重要历史文献。
邢侗因受岳父一家的影响,将平原县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不仅与宋仕结为儿女亲家,还为平原多人撰写过墓志碑文,为县衙撰写《平原县重修颜鲁公祠堂碑》和万历《平原县志序》。
创设皈一道 魂断皇帝梦
清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使民族受辱,国力渐衰,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战乱时期。赵氏十六世孙赵万秩,字子序,生于嘉庆年间,长于乱世。他7岁读书,11岁入县学,13岁演习道学。屡次乡试不中,遂一心研究佛、道,几近痴迷,人称赵疯子。赵万秩为母病愈还愿渡黄河,船行河中心忽狂风大作,船欲倾覆。船上民众大惊,赵万秩于船头烧黄表纸口念“阿弥陀佛”,风浪骤停,众人得以平安过河。自此赵万秩在历城、禹城一带名声大噪。在这期间,他北游京师观帝王之化,南登浙江普陀山窥菩萨之灵,东入蓬莱仙岛访仙佛之妙,深知佛祖、仙真、明君、贤相与大成圣师删定诸书普度千秋之意并无二致,于是融儒佛道而为一。并通过设坛求三教祖(释迦佛、老子、孔子)降训说:“今三教士设坛求三教皈一之训,吾在天盘与释迦佛、太上仙、大成圣公议,共揭三教真谛,伙著一篇,使后世有志佛圣者免入歧途焉。”遂创立“鸾会”,后改为“皈一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德州人创立的宗教组织。此道将“无生老母”设为最高神祇,在宗教界尚属首次,在明清以来的民间秘密教派中也属于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组织。“鸾会”通过讲圣谕来传播道内要义,这在其他民间教门中所未见。主要是在沿街或在热闹处设棚宣讲皈一道的教义:“依据佛教、道教、儒教三家的经典,学理求理,挽化人心向善,使世人知礼仪,明哲理,修真养性,脱动免难,升入无极。 ”“鸾会”戒律严格,道徒生活清苦至极。光绪元年(1875)赵万秩死后,道徒们将“鸾会”改称“皈一道”,称赵万秩为“复阳帝君”,并分为两支。一支为赵万秩之子赵西可,后传位其子赵云会,总坛设在赵家湾。另一支为平原匡庄人李连苑,后传位给德县陈希曾,总坛设在德县王官庄。民国初年,参会道徒遍及山东及周边多个省市,并由此衍生出多支道门,道徒波及全国24个省市,人数达几十万计。
皈一道原以坐功、炼丹、行善为名进行道务活动,自1928年始平原县内的皈一道转入政治性活动。 1928年,平原腰站镇小白布屯分坛主寇善堂以皈一道名义给河北省督查警务处处长、国民党陆军中将厉大森治好头痛病。厉大森为此加入该道,并为该道立碑,题“万古真传”“万古流芳”额,并介绍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加入皈一道。于是,皈一道便凭藉国民党政治势力在更大范围内发展道务。平原县腰站镇林桥村坛主张吉浩于1933 年加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区长张世范以及一些国民党员、三青团员、特务分子也先后加入该道。他们以道务活动为掩护,暗中进行特务活动。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搜集共产党军政情报,策动革命干部叛变。 1936年,赵云会在多位道徒的怂恿下,在赵家湾登基称帝,封太子、妃子、八千岁与“外交部长”。 1946年,平原县人民政府对皈一道进行打击,次年处决了该道坛主、国民党特务张吉浩。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95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其中第八条规定对赵云会执行死刑。
(本文写作中,得到平原赵氏家族后裔青岛啤酒(平原)有限公司财务部赵宗东和平原旧志整理专家王玉杰两同志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