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成立庇护所、实施家庭暴力告诫制度、增设人身安全保护令、提供法律援助,我市采取系列措施——
对家暴“零容忍”
作者:尹晓燕


  □本报记者尹晓燕
  今年45岁的徐女士家住德城区,丈夫经常赌博、饮酒,喝醉了便对她拳打脚踢。在一次遭受家暴后,她逃出了家门。前不久,在市妇联的帮助下,徐女士获得了法律援助,提起离婚诉讼。
  遭受家暴的,徐女士并非个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每年家暴接警约300起,“隐性家暴”可能更多。
  今天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对于反家暴工作,我市从未放松,特别是今年反家暴法实施以来,陆续出台了《德州市家庭暴力告诫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关于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措施,为受害者撑起保护伞。
今年以来报警238起
  今年40岁的黄女士, 10多年前与前夫离婚,并带着女儿与现任丈夫组成了家庭。婚后,两人经常因为家庭琐事争吵,争吵激烈时,黄女士就会遭到丈夫殴打,有时甚至女儿也不能幸免。
  从最初的一记耳光,到后来的拳打脚踢。最后一次,黄女士被打入院。忍无可忍之下,她拨打了市妇联的求助电话,并下决心结束这段婚姻。
  家暴有的始于一记耳光,并愈演愈烈;也有的一发生就持续20多年。
  家住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曲女士已年近六旬,刚与丈夫结婚时,俩人还算和睦。自从生了两个女儿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丈夫便常常对她拳脚相加,至今已有20多年。今年3月份,在经历了又一次家暴后,曲女士拨打了110报警。
  据统计,公安部门一年接到全市家暴报警约300起,今年以来就接到了238起。从市妇联接访数据来看,有四分之一的投诉涉及家暴。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素质不高、自控力差是施暴主因
  家暴为何频发?市妇联曾就此专门做过一项调查,共向社会不同人群发放了200份问卷。从调查情况来看, 66%的受访者认为,家暴现象的产生主要因为施暴者素质不高,脾气暴躁,自控力差。遇到家庭矛盾时不会使用理智的方式解决,只会诉诸武力。
  有50%的受访者认为是封建思想作祟。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思想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男人认为女人嫁过来就是自己的附属物,认为打骂妻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女性不但会因为家庭矛盾、生下女儿遭受丈夫的拳打脚踢,更可能习惯性地成为丈夫的出气对象。此外,还有46%的受访者选择了婚外情, 28%的受访者认为受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的影响。
  对此,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政委姚芳认为,遭遇家暴,保持沉默也是对这种行为的变相纵容。它就像一颗“毒瘤”,得不到重视便有可能滋生蔓延。最初的小暴力得不到惩治,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严重的长期家暴,甚至是刑事案件。“今年全市发生的5起杀亲案中, 4起都有家暴情节。”
多方联手形成合力
  遭受家暴该如何面对?市妇联权益部部长国芮给出了几条建议:未婚时就遭遇暴力,最好理智地离开;重视婚后第一次暴力事件,不容忍、不示弱;发生家庭纠纷时控制情绪,不要激化、扩大矛盾;遭遇家庭暴力时要注意保护自己,大声呼救,寻求帮助;在紧急情况下,拨打110报警;受到伤害和虐待时,注意收集证据;求助12338妇女维权热线;如果经过努力对方仍不悔改,离婚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反家暴法实施后,我市在反家暴机制上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国芮介绍,遭受家暴除了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12338妇女维权热线外,若无家可归,想要寻求保护,可以申请入住反家暴庇护所。“目前,除市救助站成立了庇护所外,临邑、宁津等县市区也纷纷成立了庇护所。”
  “110接警后,对于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宜作出行政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可以成为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件的证据。”国芮告诉记者,家暴受害者若担心人身安全,可以依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后,法院可采取措施,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亲属等。此外,遭遇家暴后,若想起诉离婚,还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法律援助。
  今年5月份,德城区司法局就创新成立了反家暴女律师法律援助团,专门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目前,我市首份家庭暴力告诫书已经发出,人身保护令累计发出了10份。越来越多的家暴受害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对家暴“零容忍”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