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九届海洽会专家创新项目成果展现场接踵摩肩(资料图)。 记者王志伟摄
第六届中国·德州资本交易大会分论坛上,专家学者研讨金融助力德州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议题(资料图)。 记者王志伟摄
□本报记者朱代军王志冕
2016年的德州,重大活动频繁上演,海内外嘉宾云集。中国·德州第六届资本交易大会、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第九届海洽会暨首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三大活动精彩亮相。
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德州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大主题。
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唯一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的战略地位被正式确立。今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印发,涉及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打造承接优势产业转移基地、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基地等六大方面、19条意见。德州向北承接京津冀资源,向南融入省会济南,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资本对接,打造德州对外开放的特色品牌
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每年5月,中国·德州资本交易大会都会如期举办,今年已经是第六届。和往届不同,今年的资交会有一个新特色,就是重点突出“协同发展示范区”主题,发挥德州作为全省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作用,推进与京津冀地区投融资机构的战略合作,为“一区四基地”建设和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所以,今年的资交会还有一个新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金融创新高峰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德州迎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事实上,从融入首都经济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对接京津冀大院大所到众多嘉宾云集德州,围绕京津冀做文章,一直是历届资交会上一项重要主题。
已参加过多届大会的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曾评价,“资本交易大会已经成为德州的一张名片。”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曾经指出,“资本交易大会已成为德州对外开放的特色品牌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常设性投融资平台。 ”
借助资交会这一平台,德州与570余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历届大会签约项目突破1100个,累计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
仅仅第六届资交会开幕式上,德州市上千家企业就与近600家投融资机构借助平台就项目融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了深入对接洽谈。合同协议涵盖股权融资、PPP类项目等融资方式,实现了融资多品种、多渠道、多元化。
技术对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乘坐高铁来德州,用了一个多小时;谈成3个项目合作意向,用了不到3个小时。参加中国·德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的北京启赋创业投资中心高级投资经理张兵很感慨,“德州属于北京一小时交通圈。因此,德州举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当之无愧。 ”张兵说。
企业有技术需求,但找不到重量级的科研团队;科研院所亟须技术转化,但找不到适合技术落地的配套企业。破解这一难题,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应运而生。
“京津冀地区大院大所众多,素有‘国内高科技成果第一展厅’的美誉。当前,这一地区的科研技术需要向周边城市输出,周边城市也要利用先进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于是,举办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便有了现实必要性。 ”市科技局局长张慧君说。
德州的企业对技术成果转化究竟有多渴求?大会开幕前,德州曾经做过一个梳理:围绕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10大优势特色产业、29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梳理摸排出企业创新需求1794项。
首届京津冀鲁交易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佐证了这一论断。大会共签约336个项目,280家企业与310家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达成合作意向339项。在科技成果拍卖会上,38家企业成功竞得48项科技成果,成交额达1.86亿元,成交率42.9%。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走出去仍旧必要。今年以来,德州组团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施对接,推进各县市区与京津冀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全面对接,共对接大院大所587家、科研机构212家,实现了京津冀鲁地区重点高校除人文社科专业外的全覆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一区”等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德州带来的机遇效应持续发酵。11月9日,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订了深化合作协议,同时,山东大学同各县市区还分别签订11个合作项目。德州,已然成为校地对接、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人才对接,栽下梧桐凤来栖
10月12日德州人的朋友圈火了一条消息,省第九届海洽会现场,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带领13个县市区长及部分市直部门负责人现场“抢”人才。一个“抢”字,透露出德州渴望人才、爱护人才、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
除市长“抢”人才外,齐河百万年薪聘请专家的新闻也被人们津津乐道。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纯净应用化学专业博士侯文博,与百多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新一代心脏起搏器项目的开发应用。在齐河,他不仅可以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百多安公司还将为其提供年薪100万元。同时,企业除支付其正常的年薪报酬外,研发产品上市产生经济效益时,还将把1%的利润分配给侯文博的团队。
人才在德州如此礼遇的背后,是我市出台的人才政策“黄金30条”。市财政每年列支1亿元,专门用于招才引智;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资助5000万元;高层次人才,每月最高可给予2万元补贴,还提供最大16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
不惜重金的原因不难理解: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地区人才富集,能否招才引智,直接关系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为此,德州快马加鞭,印发28个配套文件,护航“黄金30条”;强化“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理念,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界限,不拘一格用人才。
创造性引才,收到了量身定制的奇效。德州将“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与省海洽会同期举办。围绕协同发展战略,组织五大产业办、12个产业联盟110家骨干企业,与中关村23家社会组织和158家重点企业深入对接,积极承接产业项目转移;围绕“10+6”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以我市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为主轴,重点邀请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千人计划”专家参会,一举收获协议意向16个。
栽下梧桐凤来栖,德州的引才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市引进两院院士51人、千人计划54人、泰山学者53人、创新创业团队454个,引入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和硕博类人才1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