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014期 >> 第05版:教育
专职教师短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一直是制约学校美育发展的瓶颈——
多元机制破解美育师资难
作者:王倩倩

新湖南路小学学生学剪纸


  □本报记者王倩倩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以学区为单位,配齐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专职教师,确保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
  那么,我市中小学美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情况如何?给美育课程教学带来哪些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进行了调查。
  美育专职教师是学校“稀缺资源”
  “现在学校最缺的,就是专业的音体美教师。 ”德城区一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随着我市教师补充机制的日益完善,学校教师缺编状况有了极大改观,但音体美等相关学科的美育专职教师仍相对缺乏。“市里要求按课程总量的11%开设美育课程,意味着美育专职教师缺口将更大。 ”该校长表示。
  从事基层教学工作多年的乐陵市杨安镇明德小学教师庞恩萍,对这一现象感触特别深。去年学校的变化令人惊讶,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还添置了钢琴,可全校20多名教师无一人会弹。“学校里真正懂艺术的人太少了。 ”庞恩萍感慨道。
  记者随机调查了我市10余所中小学,发现美育专职教师都是学校的“稀缺资源”。以小学音乐教师为例,全市现有2000多人,缺口大约在20%,缺少400多人,现有的教师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其他科目教师“兼职”教音乐。
  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数学教师教美术,语文教师教音乐的现象并不少见。记者了解到,在一所近900人的农村小学,仅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学校的音乐、体育和大多数班级的美术课,都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
  一方面是美育专职教师短缺,另一方面是一些艺术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好钢”却没能用在“刀刃上”。张杰(化名)是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今年9月份从城区交流轮岗到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在那里她不仅担任班主任,还是数学教师,美术反而成了“副业”。“各学科老师都缺,肯定先分给语数外,美术只能放一放了。 ”张杰无奈地说。
师资短缺影响美育课程质量
  师资匮乏,导致美育课程缺乏创新力,课堂活力不足。“我是一名语文教师,虽然对音乐很感兴趣,平常也总是找各种机会‘充电’,但与专业教师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一位“兼职”音乐的教师说,有些孩子很有艺术天分,自己却给不了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每年的教师培训,总是偏向语数外等科目的老师,对于音体美老师的培训几乎没有。”一位小学音乐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即使有美育课程的相关培训,很多学校也“倒不出来人、倒不出来空”参加。“兼职”美育教师,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难有时间、精力钻研美育课程。因此,在很多学校,美育课程能开起来,但效果并不理想,课堂质量难以保证。“老师唱一句,我们跟着唱一句,没有一点儿新鲜感。 ”说起音乐课,在一所农村小学就读的六年级学生于娟说。
  而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美育始终处于边缘地位,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在学校属于“副科”,自然不受关注,时常被挤占。“比如安排英语教师带美术课,临近期末考试时,美术课自然成了英语课或自习。 ”一名中学校长无奈地说,在与升学考试的博弈中,美育课程常面临“说起来重要,上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
  多方探索,促美育师资“配齐提质整合”
  美育师资短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一直是制约学校美育发展的瓶颈,要补齐美育发展的短板,关键在师资。为此,我市各级教育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美育师资“配齐提质整合”。
  新学年开学时,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校长马瑞娟特别高兴,新分配来的教师中音体美专业教师就有4人。“这些专职教师学历高、专业素养好,到校后能马上胜任工作,对他们以后的表现,我很期待。 ”马瑞娟说。在德城区举办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新来的音乐教师商怡带学生赶排出来的节目,受到一致好评。
  今年,我市在教师招聘中,保证并适当扩大了音体美专业教师的比例,美育专职教师的缺口正在弥合。
  尽管如此,仅靠常规的教师招聘,美育专职教师的补充仍显得“僧多粥少”,难以满足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需要。为此,我市不断拓宽教师补充思路,以政府购买服务、后备教师招聘、合同制教师招聘等方式,让配齐美育专职教师有了源头活水。“支教的音乐教师一来,就把钢琴抬到教室里上起了课,孩子们可喜欢了。 ”夏津县苏留庄镇中心小学校长刘朝霞说,今年县里安排了两名音乐专业的师范生来校实习支教,农村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了简谱课。
  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质量,各学校也在进行着积极尝试。在乐陵市杨安镇中心小学,学校邀请有舞蹈、音乐、民俗等艺术专长的学生家长参与美育课程,建立起家校联动的教育网络,美育教育成为家校育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多元机制破解美育师资难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