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1014期 >> 第06版:往事
她被齐白石先生誉为中国“女子篆刻家先驱”,是二十世纪德州籍最著名的女篆刻家,终身未婚,献身艺术,德艺双馨——
刘淑度,“中华当代女子篆刻第一人”
作者:当时是一笔巨款

刘淑度在精心篆刻


1936年齐白石和弟子们合影(前排右一为刘淑度)












  □本报特约撰稿人夏传玉
  刘淑度(1899-1985),名师仪,字淑度,原籍德城区。对大多数德州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刘淑度,但她却是我国著名女篆刻大家、中国女性篆刻艺术开拓者和“女子篆刻家先驱”(齐白石语),被称为“中华当代女子篆刻第一人”。
入室“齐门”得优长白石大师极器重
  刘淑度青年时代就倾心于篆刻艺术。后来经人推荐,她于1927-1942年跟随齐白石先生学习篆刻艺术,时间长达15年之久。据说,当年刘淑度拜师时,齐白石边看她的作品,边看着眼前欲行拜师礼的徒弟,高兴地连连点头说,不错不错,大礼就免了吧,那就鞠个躬。这可让视白石先生为威严大师的刘淑度兴奋得说不出话来。
  功夫在印外。拜白石先生为师前,刘淑度就已打下扎实的艺术功底,曾拜师多位艺术大家学习篆刻。这些大家都是当时艺术界的名流大腕,如董鲁安、章安溪、贺孔才、李苦禅等。著名画家李苦禅对其篆刻作品评价很高,就是他介绍刘淑度拜齐白石为师的。在齐白石先生的指导下,刘淑度从篆刻艺术基础知识、篆刻艺术欣赏、篆刻技艺、篆刻艺术研究入手,将白石先生的艺术思想、观点、风格融入作品中,成为白石大师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成为民国时期闻名遐迩的篆刻大家。
  刘淑度聪明过人,治学严谨,加上有名师指点,进步很快。据说,那时每到星期天她都到北京跨车胡同的齐白石家中聆听大师教诲,请教习作得失,观察老师治印,其认真、刻苦程度深得恩师肯定。白石老人对这位女弟子高看一眼,但要求更严更高。他要求刘淑度“要按部就班,勿好高骛远。欲得其髓,确应循其途辄,以究成功之由,不宜仅以今之皮相为师”,要“博采众长”“不能死守一家”。齐白石要求刘淑度必须打好扎实基础,多在文字学和古典文学上下功夫;要求她必须学习临摹好秦汉玺印。还要求她,“你现在做我的学生,当然要跟我学,但你不要光学齐白石,而把齐白石学死”,要多揣摩赵之谦、黄杜甫等名家治印经验,博众家之长,才能成为篆刻艺术大家。
  刘淑度按照老师要求,重视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对篆刻艺术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首先,她对“浙派”篆刻风格、技巧进行全面研究,对篆刻大家丁敬、黄易、赵之谦、黄牧甫等的艺术风格和篆刻技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在历代碑刻、甲骨、大篆等方面狠下功夫,研究笔法特点,特别是在《天发神谶碑》等碑刻上下功夫很大。再次,注重吸收齐白石先生篆刻印风粗犷、纵横平直、刀法无常、疏密相间的艺术风格,更多采用单刀入笔方式,追求大起大落之意趣。刘淑度篆刻作品得到“齐派”精髓,得到齐白石先生肯定,成为齐门得意门生。
  一天,白石先生将弟子刘淑度的篆刻作品,与他自己的作品堆放在一起,请来当时许多著名艺术人士,让他们看一下,哪是刘淑度的作品,哪是他的作品。在场的许多艺术名人,竟然无人辨出。白石大师评价说:“篆法似白石、所刻似汉人作”“吾弟数年来技艺大进,与吾乱真”。这一点可从她的“桃李满天下”“伏庐老人长寿”“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等印章中略见一斑。
  有一次,齐白石看到她刻的“冰心”朱文印,十分高兴,称赞说:“叫别人看,谁都会相信出自白石老手”。冰心先生后来回忆说:“刘(淑度)先生就送给我一方刀工秀劲的篆字的‘冰心’图章。我十分珍爱它,而且经常用它。但刘先生从来没有对我自夸她为白石老人的弟子,更不用说自己是老人的得意门生了。 ”
  刘淑度先生成名很早,20多岁时在京城书法篆刻界已有相当名气。 32岁(1931年)时,已治印过千方之巨,齐白石亲自为她治印“千石印堂”以示鼓励。有人估计,刘淑度先生一生治印应在3000方以上。
巧缘际遇众名家名声鹊起震京城
  成名早,名气很大,又不为名所累。刘淑度先生把篆刻当作工作之余的消遣,为人精心刻印,从不收润酬。齐白石老人盛赞刘淑度先生:“篆法刀工无儿女气,取古人之长,舍师法之短,殊为闺阁特出也。 ”为鼓励和推介得意弟子,在刘淑度31岁时,齐白石亲自为她制定了篆刻作品之润例。大名鼎鼎的齐白石大师,为别人制定润例,这可不多见,这是对其弟子至高无上的奖赏。白石先生亲自制定润例,当时的艺术界名流纷纷参与,顾颉刚、黎锦熙、郭绍虞、朱自清、许地山等一批大家,都在联合推荐刘淑度治印的《告白》上签名,竭力向社会推介,并鼓励她在“荣宝斋”挂单治印。这在当时京城,掀起了一股“女篆刻家刘淑度先生”的风暴。
  当时,社会各界名流、学者、达人无不以得到她的篆刻印章为荣。声震京城艺术界,这使她更有机会与艺术名人交流,促进了其艺术水准再提升。刘淑度先生与冰心、台静农、郑振铎、巴金、俞平伯、顾颉刚、郭绍虞、容肇祖、许地山、朱自清等大家往来频繁,他们对其篆刻都给予很高评价。鲁迅、钱玄同、许寿棠、郑振铎、冰心、李苦禅、台静农等名人大家,都有其治印名章。
  为鲁迅先生治印。1932年,刘淑度专门为鲁迅(曾用笔名旅隼)刻了两方印章:白文“鲁迅”、朱文“旅隼”。鲁迅先生看到印章后,对这两方古朴典雅的篆刻印章非常喜欢,经常使用,还特意将“旅隼”印章设计在杂文集《淮风月谈》封面上。如今这两方印章现珍藏于鲁迅纪念馆。
潜心艺术六十载继承创新铸辉煌
  刘淑度先生对篆刻艺术情有独钟,作为民族艺术来看待,一生痴迷,60载与篆刻为伴,一生治印无数。她坚持将传承“齐派”遗风作为自己的责任,同时宗法秦汉玺印,博采众家之长,博闻强识,融众家之长,而又相得益彰。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刘淑度先生在金石学、古文字学上下功夫很大,勤于动手、动脑。通过多读书,她系统研究了中国书法史与文字发展史,奠定了扎实的文字学功底。把大量精力用到研究先秦封泥印、秦玺印和汉印上,探索文字发展规律与篆刻发展规律。通过大量临摹汉印秦玺,她掌握治印技法,不仅求形似还要神似。同时,对古代碑刻情有独钟,多方寻求历代石刻铭文、铜石器铭和印谱珍本,精心研习,揣摩先人技法。通过努力,其篆刻作品得秦汉玺印之精华,“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其治印个性更加突出。在章法上,既取古玺印之优长,又有小篆、隶书的特点,既有封泥印的遗风,又有汉印的宽厚、沉雄。其治印“绿化祖国”“家在德水之阳”“郑振铎印”等大量作品中,都将“齐派”“浙派”诸家特长与汉印结合起来,风貌也为之一变。
  篆刻入古而出新。其篆刻基于“齐派”,又超出“齐风”,将渊博的国学知识融入其篆刻艺术作品中,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造字更加多样化。即有齐派的疏密结合的特点,又有秦汉印之平稳、安详的特点,在平正中追求灵动、奇崛。以为郑振铎先生(字西谛)治印朱文“西谛藏书”和李苦禅(号励公)治印朱文“励公”为例,一方面在布局、造字、风格上更多借鉴汉印平正、端方之特色,一方面又吸取封泥印古朴、典雅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取“齐派”用刀特点和豪放的艺术风格,使整方印既大方稳定,又富有书卷气息,给人庄重、典雅的美感。
  注重刀法布局,彰显个性风貌。篆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符号,它是以书法为基础结合雕刻加工的艺术。傅抱石说:“刻印不同学画画,画可以不断临摹,而篆刻必须独创”,篆刻“既严肃认真,在典有则,而奇兵突出,妙着频生”。刘淑度先生一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绝顶的聪敏与勤奋,再加上与名家大师的巧缘际遇,终于成为一代篆刻艺术大家。
  在刀法上,融会百家而又出新意。刘淑度先生对“浙派”“徽派”“皖派”篆刻以及“西泠印派”诸家风格,对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丁敬《龙泓山人印谱》等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其优长。经过努力,她形成了以冲刀与切刀相结合的刻印技法,以涩刀入笔,冲刀、切刀及其削刀、披刀相结合,用刀奇拙刚猛、横冲斜插、富有动感。从用刀看,借鉴毛笔书法用笔手法,侧锋入刀,锋刃外露,线条爽利挺峻,有八面出锋之气,有时虽然线条细如发丝,而力度不减。可以说,其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风格更加苍劲质朴。
  在布局上,章法变化丰富、错落有致。继承了齐白石“写意篆刻”的风格,坚持“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特色,注重留白、取红,虚实结合、疏密互动、粗细相间,视觉冲击力很强。坚持从平稳处着眼,入则有据、出则有范,又竭力避免平庸、平淡。印面平中见奇,拙中见巧,“金石味”浓。
  在风格上,摆脱女性柔弱纤细的特点,更具有阳刚之气,篆刻线条硬朗刚健、刀法方圆互动、风格内敛丰富、格调质朴苍劲。有时还将行书、楷书直接入印,使印更加活泼有趣。如“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中的“民”“务”字,“桃李满天下”中的“天”字,都是如此。
融入现代气息追求视觉美线条美
  刘淑度先生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借古开今。她的作品特别是晩年作品,大都以汉印为基础,以平正大气为风骨,似“齐派”又有标新,似“浙派”又锋颖毕露,是集古今之长的嬗变。
  更加注重篆刻内涵。观看刘淑度先生的作品,给人以艺术享受。正如启功先生所说:“肚皮里有墨水。 ”既继承优良传统,又注入时代气息,更多追求意象美。她是中国几千年来篆刻艺术的“一抹亮色”。艺术当随时代,她的篆刻与时代相融,不游离社会之外。这可从她的篆刻作品“绿化祖国”“文艺要为人民服务”等中看出。
  注重节奏感。刘淑度先生的篆刻作品注重一气呵成,给人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注重“虚实”结合的空间美。她主张“虚实”结合。用刀过“实”,则会缺乏空灵感觉、降低感染力;过分追求“虚”,则会给人轻浮之感。一方面她追求“实”,强调用刀准确性,使刀笔随人意、意到刀行、刀停意不止;另一方面追求“虚”,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形、形外之趣的艺术感觉,具有写意画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追求书卷美。刘先生的篆刻作品书卷气息深厚。欣赏刘淑度先生的篆刻艺术作品,如同欣赏音乐,有高潮、有平缓、有起伏;时而如黄钟大吕,管弦合奏;时而如窃窃私语,小弦切切,余音绕梁不断;时而朦胧有致、轻盈披纱、轻妙流畅;时而庄严凝重、含蓄有度;时而快疾走马,密不透风,让人窒息。
国学功底扎实追求“印外求印”
  刘淑度先生注重印外功夫,“印外求印”,用国学知识不断丰富篆刻艺术。她履历丰富,国学功底扎实,一生酷爱文学艺术,博学多才,对中国历史文献、古代哲学、中国书法史、金石学、篆刻学等都有很深研究。刘淑度先生幼时随父移居北京,祖父是位秀才,父亲是位工程师,青少年时期其书法作品就有一定名气。 1930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她就成为著名文史专家郑振铎的得力助手,参与编纂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库》《李长吉诗集》《岑参诗集》等,标点了《二十四史》(儒林和文苑传),参与了郑振铎与鲁迅先生《北平笺谱》编辑等工作。 1935年,她还受中国古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邀请,到史学研究会工作。
  京华胜地人杰物丰,故宫、三海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名人墨客、书家画家云集,浓郁的文化氛围不断熏陶着她。这些经历阅历,造就了她扎实的国学功底和艺术修养,为其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里仅举一例:她曾治印“家在德水之阳”,其中有“德水”。那么“德水”在哪里?实际上,德水是古黄河之别名。《史记》封禅书就有记载:“秦文公获黑龙,以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谓为水德也。 ”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改古黄河名曰“德水”。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因处于德水之畔而得名。所以,先生以“德水”代替家乡,以示永远的牵挂,也显示出其渊博的国学功底。
高雅脱俗一生情德艺双馨献社会
  许多人可能会问,刘淑度先生有如此大的知名度,可是家乡人为什么很少知晓呢?
  这与刘淑度先生的高雅脱俗的人生观有关。她才华横溢,品格高洁;处事低调,淡泊名利;为人谦和,不为名所累,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是白石弟子。晚年更是潜心研究,远离喧嚣,把精力用于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研究和发扬。这也是她民国时期名扬海内外,而新中国建立后,反而知之甚少的原因。
  刘淑度先生一生可分为3个时期:1945年(46岁)前,是其篆刻艺术最辉煌时期;1946-1957年,主要从事教育事业;1958年后,她退休定居北京,主要从事篆刻艺术研究工作。“文革”时期,刘先生所藏篆刻作品、名家画作、古籍善本等多被掠走。存世作品主要有三种:一是《淑度百印集》(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功先生为其题书名,录有周建人、齐白石题词。二是北京图书馆整理出版的《刘淑度刻石残存集》,原石钤印,很是可贵,启功先生为印集题签,著名文学家冰心作序,存有鲁迅、郑振铎、顾颉刚等名家印章。三是《刘淑度金陵治印集》。
  刘淑度先生爱国爱家乡,对桑梓情深意重。她久居京城但关心家乡发展,与家乡交往频繁。她曾精心操刀篆刻“家在德水之阳”的朱文印章,表示对故乡德州的怀念之情。
  1985年,刘先生病重期间,一方面将珍藏多年、视为珍宝的齐白石先生为其所治篆刻印章、齐白石先生印谱以及她本人篆刻作品,捐献北京图书馆;将自己收藏的齐白石、李苦禅等名人画作,捐献中国美术馆。另一方面,将平生积攒的稿费、奖金1.28万元(当时是一笔巨款),捐献给德州市用于妇女儿童福利事业,表达了她对故乡的一片真情。后来,德州人民用这笔捐款兴建了“德州市儿童乐园”,家乡儿童至今仍在享受着老人家的恩泽。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刘淑度,“中华当代女子篆刻第一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