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902期 >> 第01版:新闻
齐河与济南人力资源愈加频繁的交流,为两地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劲、更坚实的动力——
一次“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任立松本报通讯员崔志华

齐河客运中心成为连接齐河与济南的重要交通枢纽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缑文利都会到长清黄河大桥建设现场看一看。
  缑文利,齐河县胡官屯镇党委书记。在建的这座大桥,一端是胡官屯镇孔官庄村,另一端则是济南长清区。“10月底就能通车! ”看着接近完工的大桥,缑文利很兴奋。对于胡官屯镇乃至齐河而言,这座大桥意义非凡,一旦开通,意味着济南的“西大门”对着胡官屯镇豁然洞开,加速胡官屯镇乃至齐河对接济南的步伐。
  事实上,即使没有这座大桥,滚滚流动的黄河,也没有阻隔两地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齐河县地形狭长,不少乡镇与济南仅一河之隔,给两地人力资源的交流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
  如今,齐河的劳务资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入济南,甚至出现了若干“潮汐镇”,而济南的人才资源也正随着迁往齐河的项目,流入齐河。
  人力资源交流的频繁,为齐河与济南的协同发展注入了更强劲、更坚实的动力——劳务输出鼓起了齐河农民的腰包,提高了生活水平;济南大量人才的涌来,为齐河加快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促使齐河与济南形成“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长清黄河大桥开通后,这种交流将更便捷和紧密——大桥全长不足9公里,从胡官屯镇驱车至济南长清区,时间将由过去1个小时压缩至几分钟。
  从“齐河人经济”到“齐河经济”
  每天,当第一抹阳光还未越过地平线,胡官屯镇纸坊村46岁的孔凡才就已开始动身前往济南打工。他有时乘公交车,有时搭乘顺风车,1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到济南市区。
  与此同时,胡官屯镇数千农民,也陆续走出家门,与来自赵官镇、祝阿镇等乡镇的数万农民一道,汇成了流向济南的务工大军。
  其中,大部分人选择去往劳务市场“等零活儿”,当地人称之为“上市”,然后又被雇主们分散到装修、绿化、维修等各个领域。
  “一天收入大约160元左右。”孔凡才说,相对于单纯在家务农,这笔收入是不错的。
  据纸坊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华介绍,纸坊村有950口人,此前主要靠务农,收入相当有限;但是随着去济南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腰包渐渐鼓起来了,年收入一般在数万元不等,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劳务经济;不少村民在打工的过程中,还掌握了更多的技能,孔凡才的不少手艺就是工友们传授的。
  同时,这还造就了一批有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新型农民,这些农民返乡之后,又带回了投资和项目,反哺了乡村。
  胡官屯镇司李村38岁的司刚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他进入济南一家环保设备公司打工,凭借聪明与勤劳,一直升任新疆大区的经理,年薪10万元左右。2006年,由于看好环保设备领域,司刚决定回乡创业,成立了环保设备公司,仅去年,销售收入就突破1亿元,为胡官屯镇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正是“司刚们”的回乡,促使着“齐河人经济”更多转化为“齐河经济”,齐河的GNP也更多地转化为齐河的GDP。
凝聚人才的“磁场效应”
  可贵的是,人力资源的交流并不是单向的。
  每天与孔凡才同时动身的,还有47岁的徐勇,不过他的起点是济南,终点是齐河。
  他上班的地方,是位于齐河县华店镇的世精机械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济南优科精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颇高,研发的齿轮计量泵、气动攻丝机等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一半的员工,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2010年,齐河县优厚的政策及周到的政务服务,吸引了公司决策层将生产车间落到齐河。起初,世精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温立红还担心搬迁会导致人才的流失。
  但很快,这个顾虑就打消了。通勤班车开通后,职工从济南至齐河不过1个多小时,加之公司搬迁后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新厂区优雅、整洁的环境,反而让职工更加愿意留下来。
  人才跟着项目走。据介绍,在华店镇,由济南搬来的企业有22家,带来的高级人才多达300人。而齐河县经济开发区240多家企业中,七成以上来自济南,随之而来的人才资源更是可观。
  这些企业之所以扎堆齐河,缘于产业集群形成的“磁场效应”。目前,齐河县正逐步打造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华店新区,以煤电、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产业为主的潘店煤电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食用菌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贸易为主的大黄食用菌产业园。
  专业化、高端化、品牌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增强了这些园区的吸引力,而产业的集聚,也给企业间协同创新搭建了平台。
  在华店新区,企业间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互相帮助着解决了不少技术与科研方面的难题。
  山东锦程华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韩伟告诉记者,周边企业经常会找他探讨某项专业技术,或者直接邀请他进入车间,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可以在零下25℃的环境下,保持150公里左右的续航能力,畅销欧美地区,且技术大都靠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可见一斑。
  不难预见,随着高级人才的不断涌入,将为齐河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带来强大的智力支持。
  眼下,投资2亿元的碳纤维三维立体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能够生产航空(海洋)各类型螺旋桨、飞机部件、压力容器等数十种高科技产品,年产值可达10亿元。 3到5年时间,这里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基地。
  项目之所以能落地齐河,离不开山东大学教授朱波。朱波是山东碳纤维研究学科的带头人,在业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此前,将这个项目落在哪里,朱波犹豫良久。最终,齐河县的款款诚意打动了他——齐河不但与山东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还拿出6000平方米的场所,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中试基地;并对落户齐河的高端人才予以重奖,对入选县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对其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开发、专利申报等每年提供不少于5000万元的专项无偿资金。
  朱波最终把碳纤维制造项目落在了齐河,这将吸引更多新材料企业到来,在齐河打造一个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集群。
当好对接济南的桥头堡
  人的频繁交流,让齐河与济南“产城人”深度融合成为可能。敏锐捕捉到这种趋势,齐河县决策层又加了“一把火”。
  在齐河,“山东省会北城”的提法已经是一种战略定位。以至于,齐河在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36项规划时,都会将济南纳入视野,力求实现与济南的规划相互协调一致。
  齐河还专门引进了济南西城集团,从规划之初,就着力成为对接济南西部新城。
  让齐河与济南在时空上真正拉近。齐河县交通局局长李旭照介绍,为了更好地通络济南,齐河已高标准实施了“兴齐十大工程”,包括投资10.8亿元、全长3768米,主跨长达410米的济齐黄河公路大桥——将是目前已建成的所有黄河大桥中主跨最大的双塔斜拉桥;还包括齐河至京沪高铁济南西站的轻轨项目,届时,同城化、双城化将成为两地交流的常态。
  在产业承接上,齐河正在朝着打造京津冀与济南高端产业转移首选地的目标加快推进。
  眼下,齐河县84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13位,总量规模已具备国家级标准;63平方公里的省级旅游度假区——黄河国际生态城,已落户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近400亿元,正加速向国家级迈进;10平方公里的齐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全省首家中关村海淀园齐河分园、山东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省会周边最具活力的高新产业聚集区;68平方公里的济北高铁枢纽经济协作区,依托太青高铁济南北站,全力打造30万人宜居宜业现代新城……
  不久的将来,齐河与济南在产业、城市、人员上,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融合。齐河,也将成为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一极。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次“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