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819期 >> 第06版:柳湖
金秋话蟋蟀
□崔云利
  又是金风飒飒的季节,蟋蟀又潇洒而清亮地鸣叫了。
  自古至今,关于蟋蟀的记载和研究专著相当丰富。资料显示,我国自宋代就有蟋蟀谱传世,传至今天的有十几部。南宋贾似道的《促织经》,明代袁宏道、刘侗的《促织志》及民国李石孙的《蟋蟀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今仍一再翻印,广为流传。近年,随着全国蟋蟀热的复起及各地蟋蟀协会的成立,又有十几种新的蟋蟀专著问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昆虫学专家吴继传教授亲自带队专程来宁津实地考察,发现宁津蟋蟀个大、牙长、勇猛善斗,为稀世珍品、中华之最,并撰写了《中国斗蟋》《中国宁津蟋蟀志》两书。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王世襄的《蟋蟀谱集成》,也是一部力作。这些著作均对蟋蟀的习性、养殖、分布、变异等做了深入研究,涉及到生态环境学、营养化学、形态解剖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足以构成一个蟋蟀研究系列。
  再从文艺作品方面来看,《诗经·七月》一诗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济公传》中“济公斗蟋蟀”的故事广泛流传;古典名著《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书中,均不同程度地写到了蟋蟀;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杨万里、岳珂、朱之藩、袁宏道等,都有歌咏蟋蟀的诗文传世。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断见到写蟋蟀的优秀作品出现。我想,如果有人能编一部历代蟋蟀诗文小说戏剧集的话,一定可以构成一个“蟋蟀文化”的系列了。
  自古以来,养斗蟋蟀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民俗活动。史载唐代就有斗蟋蟀活动,到宋代已很兴盛,明清后,养斗蟋蟀更成为一种朝野都喜欢的民俗活动,上至宫廷权贵,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对蟋蟀情有独钟。千百年来,一些旧有的民俗活动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养斗蟋蟀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它能促使人们贴近自然,利于养生。以捕捉蟋蟀为例,捉蟋蟀大多在夜深人静时或清晨的旷野,那时空气清新、万籁俱寂,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因此蟋蟀名家多享高寿。吴继传老先生在参加宁津蟋蟀文化节时说过,中华医学会曾请他专门讲“蟋蟀疗法”。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养斗蟋蟀是一种雅俗共赏、有益身心的民俗话动。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金秋话蟋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