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603期 >> 第07版:柳湖
记忆中的麦秋
□胡月强
  步入中年,激情不再燃烧,该记得记不起,该忘得忘不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转眼年已过半,“芒种”如期而至,30多年前分地后过的第一个麦秋,仍历历在目。
  1979年我正读初中,可以说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见证者和实践者。这一年,生产队集体收获了最后一次秋庄稼后,继而宣告“破产”。我家按人头分了6亩地,5家合伙分了一头老牛和一架耠子。接下来是种冬小麦,当老师的父亲小时侯跟随祖父种过地,略知一二,可麦种成了问题,当时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常年吃不上一顿净面馒头,小麦可是稀罕物,说是“金豆子”一点也不过分。时节不等人,无奈,爹娘求亲戚托同事,好歹弄了点麦种,匆匆忙忙地总算把地种上。
  麦子种下后,爹娘隔三差五往地里跑,几天后麦苗出来了,尽管稀稀拉拉,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仿佛看到了来年的丰收景象。
  熬过冬天,盼来夏初,芒种刚到,爹娘就操持着过麦秋了。看着一片片金黄的小麦,虽说长势不是很好,可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有一种“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分地后的第一个麦秋,父亲、我和小妹都放了麦假,一家人都加入了割麦的行列。父母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马上要收获,心情异常激动,天不亮起床,忙着磨镰刀,拾掇捆麦子的草绳,一切准备就绪后,才去叫我们。天长夜短,加上年龄小,我和小妹睡不醒,不叫上十遍八遍,甚至父母发了火,是不动窝的。过麦秋活急天热,我毕竟年幼,割不了一会儿,就大汗淋漓,睁不开眼,刚想直直腰偷偷懒,却被父亲发现了挨一顿训斥,母亲则不然,用物质激励我,许诺收了小麦,让我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割完了小麦往家运也是个问题,自家没有运输工具,我和小妹年龄小,帮不上忙,全靠母亲肩背和父亲用独轮车往家运。独轮车是邻居四叔家的,白天捞不到用,晚上父母借来用一宿,天亮再给四叔送过去。
  接下来给小麦脱粒,那时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小麦运到场院里先晾晒,越是中午头,太阳越毒越要翻腾它,等到晒得差不多了,父亲才套上牲口拉起碌碡围着场院一圈圈转着轧,我和母亲拿着木叉一遍遍地翻着。因牲口少,好多家轮不上,又怕赶上闹天,我和爹娘常常头顶烈日,人拉碌碡轧麦子。爹娘活到这么大年纪,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家的麦子,当然是乐此不疲,我小小年纪哪里经受过这样折磨,常强烈抗议,父母不答应,就借故肚子疼、脑袋疼当逃兵。
  经过10天黑白鏖战,父母瘦了一圈儿,可看到一大堆麦子,往日的辛苦早已忘得干干净净,高兴地合不拢嘴。6亩地的小麦打了820斤,这可是破天荒第一次。
  麦收后,母亲兑现诺言,蒸了一大锅白面馒头。馒头上锅后,一会儿冒出了腾腾的热气,我馋得直嘬嘴,不住地缠着母亲追问:“娘,熟了吗? ”“急嘴子,等熟了让你吃个够。 ”娘脸上汗淋淋的,写满了幸福。
  揭开锅盖,白白胖胖的馒头挤满了锅,靠近锅铁的一圈馒头被炙烤成金黄色,香甜味瞬间溢满了低矮的小土屋,飘出了院落……这是我打记事起,第一次看见这么多白面馒头,也是第一次吃了一整顿白面馒头,撑得我一天没吃饭。
  第二年,由于一头牛供5家使用,农忙时大伙常常争得面红耳赤,于是父亲东凑西借买了一头黄牛,又刨了院内两棵大榆树,请人做了一辆两轮车。随着日子的一天天好转,各种农具都置办齐了,粮食也越打越多,从此告别了粗粮,换成了细粮,我也彻底结束了“当牛做马”的生活。邻居家三叔,人多地多打得粮食多,逢人便说:“俺一家打的粮食,比以前一个生产小队打的都多!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饱受运动之灾、贫穷之苦的人们,从此告别了贫穷落后的生活,赢来了第二次大翻身,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中的麦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