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成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政法资源,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使涉法涉诉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
求解“信访不信法”难题

政法综治信访维稳综合服务大厅一角


  □本报记者尹晓燕本报通讯员贾鹏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先通过司法途径而是选择信访渠道,这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一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
  为破解这一难题,乐陵整合政法资源,探索成立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这是一个集政策法规咨询、司法行政、综合治理和群众诉求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在政法系统多个部门联动下,所有涉法涉诉案件均可“一站式”解决。
  中心成立一年来,到信访部门反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少了,选择司法渠道进行申诉的多了,群众开始“由访转法”,涉法涉诉信访逐步回归法治轨道解决。
“信访不信法”并非个例
  2015年,几乎一整年,老耿都奔走在上访的路上。
  2014年,老耿与乐陵市某信息网络公司产生劳务纠纷。“为公司工作了20多年,临退休了被辞退,着实窝火。”于是,老耿决定向有关部门上访,讨个说法。
  有关部门建议他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老耿却不以为然,“打官司费时费钱不说,我一个老百姓也不懂法,怎么告得赢一个大公司,还是得直接找领导解决。”于是老耿继续四处奔走,甚至多次跑到北京。
  信访不信法,老耿并非个例。
  有不少群众把命运寄托在高级领导或上级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干预中,“信大不信小,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于是拦车告状、越级上访等事件时有发生。“信访工作关乎社会稳定,我们压力不小。”乐陵市信访局副局长李万国说,信访局没有实质性的权力,所以信访答复也相对应的没有任何强制力,外加有些问题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就导致了积访、重访较多。
如何破解?
  最根本的还是要扭转群众“信访不信法”的观念。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让信访者知法、懂法并有利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路径,成了当务之急。
信访人数降五成
  去年6月1日,由乐陵市政法委、综治委牵头,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应运而生,下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综治(平安建设)指挥中心、司法行政服务中心、政法综治信访维稳综合服务大厅。
  中心成立后,公检法、信访、司法等12个职能部门陆续入驻,并在政法综治信访维稳综合服务大厅开设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业务、信访接待、诉前调解等直接面向群众的12个服务窗口。“老百姓遇到难事,可以先到信访接待窗口登记,如果是涉法涉诉类案件,牵涉哪个部门,直接到相关部门解决,根本不用走出中心大门。”中心负责人李勇介绍,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中心还有专职律师在场,通过律师的当场答疑解惑,不少信访者认识到,信访的最终出路还是得靠法律维权。
  老耿的难题就在这得到了解决。因为牵涉劳动维权,中心为他提供了法律援助。在律师的帮助下,老耿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了法庭。经法院审理,老耿胜诉。“法律问题还是要让法律、法官去解决。老去政府上访,也解决不了问题。”回想起四处奔走的上访经历,老耿非常感慨。
  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而不再用行政手段推动问题的解决。
  中心的成立可谓与《意见》精神相契合。
  为将诉讼与信访分离,信访部门也态度坚决。“我们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李万国说,中心成立一年来,成效显著,今年1至5月份共接访228起、 558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5%和52%。
既是服务窗口又是普法基地
  老百姓信访不信法源于多重因素,除了司法程序繁琐,成本过高等,还有就是对法律知识的欠缺而产生畏难情绪。
  信访者在信访的过程中,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有些人不懂法,又感觉打官司难,最终选择放弃。尤其是一些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没能通过司法的方式得到解决,又重新回到了信访的老路上来。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乐陵市司法局专门调派了20名专职律师入驻中心,免费为信访者提供法律服务。数以百计的信访者像老耿一样,在律师的参与化解下,走上了法律维权的道路。
  针对大多信访者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乐陵市司法局局长王秀章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先后投入10万元,精心编辑印制了两期10万册涉及法律常识、涉农问题、婚姻家庭、公证业务、律师服务和法律援助等内容的《“七五”普法教育读本》,通过开展“赶法律大集”和“小手拉大手、把法带回家”等活动,将读本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同时,将读本摆放在中心服务大厅,让信访群众随时取阅接受普法教育。“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利用中心三楼的会议室,成立一个普法基地,定期让律师对信访群众开展讲座,普及法律知识,从根源上破解‘不信法’。”王秀章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求解“信访不信法”难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深水区】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