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603期 >> 第03版:人物
水墨绘长卷黄河入画来
——记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任敬彬
□本报记者王倩倩本报通讯员刘广欣

任敬彬创作《黄河万里图》时在黄河壶口瀑布写生


《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个人简介
  任敬彬,字子谦,号任风,笔名钝木、老钝、苦佗、三石等。 1952年生于夏津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研究所副所长。多年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和创作,擅长人物、兼作山水花鸟。其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主办 “全国首届美术金彩奖大展”“中国画赴澳大利亚展”等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多次获奖。 2004年出版画集《任敬彬画集》,2007年出版专著《笔墨探微》,2010年出版《任敬彬人物写生》。
  5月20日,任敬彬从济南启程,前往兰州,再次踏上《黄河万里图》的写生创作之旅。自从去年5月21日“黄河万里行——任敬彬黄河写生”启动仪式举行后,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此次创作中。
漫漫求学路,始终执著艺术追求
  任敬彬与黄河的缘分始于他生长的故乡——夏津。地处鲁西北平原的夏津,公元前602年,黄河决口,滔滔河水裹挟着滚滚泥沙流经此地,春秋战国时成为赵、齐等诸侯国会盟的关隘要津,地名也缘于此。夏津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山东书画之乡”“山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里,书画艺术蔚然成风,任敬彬就在这种环境中出生,成长。
  1952年,任敬彬出生在夏津县南城镇莫庄村,割草、放羊、在田野里自由奔跑,他的童年,与小伙伴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任敬彬第一次对绘画着了迷。他就读的栾庄小学,有一位焦老师,一次师生一起去春游,在果园里,焦老师拿着速写本画着桃花杏花竞相盛开、孩子们嬉闹玩闹的场景。看到焦老师栩栩如生的画作,任敬彬又好奇又喜欢,心里种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此后一有机会就学着写写画画。
  后来,任敬彬考入夏津县第一中学,美术老师贺艺民,是全国篆刻名家,在艺术方面造诣深厚。贺老师在学校成立了美术组,每天下午三、四节课后,任敬彬就跟着美术组活动,到周边的村子里去写生,绘画方面的天赋开始显露出来,技巧也不断积累。
  如果不是意外,15岁中学毕业时,任敬彬就有机会进入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前身)学习,这在当时是省内艺术方面的最高学府。然而1966年5月,当任敬彬拿着通知书、准考证赶到位于德州市第一中学的考场时,却发现连大门口的地上都贴满了大字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考场临时挪到了当时的德州行政干校。任敬彬至今清楚地记得,面试时,自己背诵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主持考试的傅二石老师看他小小年纪,非常惊讶。成绩出来,任敬彬是5个被录取者中年纪最小的。
  当任敬彬怀着希望回到夏津,准备两周后背起行囊,到济南求学时,却得到高考全国停止招生的消息,他的大学梦破灭了。之后,他又先后两次参加艺术考试,都因为种种原因,与大学擦肩而过。
  因为过硬的美术功底,任敬彬被推荐到夏津雕刻厂当了一名设计师,并于1976年转为正式工。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端上“铁饭碗”,该知足了。但是任敬彬的大学梦从未褪色。 1977年,高考恢复,任敬彬考上德州师范专科学校(今德州学院),圆了11年的求学梦。毕业后,他顺利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高校执教三十余载,育得桃李满天下
  在德州学院执教的15年,任敬彬依然执著于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他一边教学,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艺术理论知识,研磨绘画技法。 1985年,任敬彬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研修班,在那里,他受益匪浅。
  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敬彬师从国画大师白庚延。白庚延先生是天津十大画家之一,是我国第一位到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的国画家,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世界艺术成就金奖”。
  白庚延擅长画黄河,他的画作雄浑博大、意象深邃、构图奇崛,尤其是对“水法”的突破性贡献,赢得了书画界的高度赞誉。任敬彬说,“我为什么念念不忘黄河写生,就是因为跟白庚延老师学习的两年种下了一个根。 ”白庚延看了任敬彬的画,用口音浓郁的天津话鼓励道:“有戏! ”
  周末,任敬彬去拜访已经退休的天津美术学院原校长孙奇峰。孙老的热情、平易近人、对青年人的鼓励,让他记忆深刻。任敬彬拿着一卷一卷的习作请孙老指导,他不厌其烦地研究、指点,兴之所至,还亲自拿起笔来添上几笔。“就这么画,你能行!按这个路子走下去,能学出来! ”孙老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任敬彬。
  在天津美术学院研修的两年,任敬彬对美术专业、对国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觉得“心里有数了,能沉住气了”。
  1994年,济南大学筹建艺术系,任敬彬从德州学院调入,转眼又是20多年。无论是在德州学院,还是济南大学,对任敬彬来说,教学一直是主业。努力11年才当上学生,深知求学路不容易,加之遇到的老师都对自己十分照拂,任敬彬说:“我从先生们那里学到的除了艺术技法,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对待学生。 ”
  能够教授自己爱好的艺术,任敬彬非常满足,但是他没有只埋头于提高自己的创作和学习,更是培养出一批好学生,为我国的国画艺术输送更多新鲜血液。任敬彬善于从学生身上看到闪光点,对他来说,在高校执教的30多年,是教学相长的30多年。他的一些学生成为全国知名画家,其中不乏像南海岩这样的画坛大家。
  流连水墨本色,艺术是真情的流露
“世有痴者志雕虫,埋头终日问拙工。自信生来称钝手,一笔一画系真情。 ”任敬彬给自己起了“钝木”“老钝”的笔名,并作了这样一首诗勉励自己。“我没浪费过一天时间,不是我的进取心比别人大,是因为艺术已经成为我每天的新鲜空气,不能须臾离开。 ”他认为,艺术不能速成,要靠艰苦而有兴趣地学习和长期富有创造性的积累。
  在艺术上,任敬彬有着自己的追求,他说:“如果到70岁,我还能够进步,这一生就满足了。 ”为此,他始终坚持学习,并加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研习,借各种机会了解全国学术氛围、艺术高度。“艺术终究要为大众所理解,真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将永远记在人民心中,所以我在创作中特别重视平常的生活感受,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任敬彬说。所以,他喜欢画农民的质朴,喜欢画孩子的纯真和朝气蓬勃,题材多取自生活中的体验与感受,表现乡野与田园诗意或身边的平凡景物。
  2011年,任敬彬的作品《花样年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地震灾区孩子们生活的乐观与坚强,以真实感人的乐观向上力量,获得了全国新华书画首届大展的银奖,也是当届最高奖项。
  任敬彬的创作多是水墨画,特别注重学习古代文人画。“文人画格调高,底蕴深厚,文化含量高,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任敬彬崇尚师法古代文人画,但绝不是简单临摹,而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探索。他把文人画的笔墨格调拿过来,描画现实生活,用到现代的题材之中,增加时代感,留下当代烙印。《中国美术》杂志主编、著名美术评论家徐恩存这样评价任敬彬的作品,“在率真、单纯、真挚与本色之中,流露出自然天趣的特点。 ”他的作品手法上以朴素见长,因而意象更重神韵之美,不矫揉、不做作,水墨氤氲,融融润泽,更具中国画的水墨韵致。
  任敬彬对绘画的画面效果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写实与写意的统一、写物与抒情的统一、过程与效果的统一;雄浑与飘逸相结合、奔放与冷毅相结合、缜密构思与挥写自如相结合”。
  创作《黄河万里图》,了却多年夙愿
  中国画除了“师古人”,还要“师造化”,积累广博的传统积淀后,还需要对大自然写生取景来丰富笔墨元素。2015年退休后,任敬彬把黄河写生,创作《黄河万里图》提上了日程。
  任敬彬的“黄河情结”由来已久,除了老家夏津地处黄河故道,又受恩师白庚延影响,更重要的是,黄河孕育出了灿烂弥久的黄河文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坚韧的黄河儿女。任敬彬认为,国画艺术应该饱含家国情怀,他要用画作为母亲河立传。因此每隔几年,他都要到黄河壶口瀑布去看一看,退休后,创作的想法愈发浓烈。
  欣闻任敬彬有此想法,济南大学于去年5月21日为其举办“黄河万里行——任敬彬黄河写生”启动仪式。同年6月1日,任敬彬到达黄河写生第一站——壶口瀑布。之后的20天,他起早贪黑,行走在黄河岸边,孟门山、大禹像、克难坡,用画笔记录感受,走一步画一步看一步。
  创作《黄河万里图》,如今正处于写生阶段,今年7、8月份,任敬彬准备到青藏高原,到黄河的发源地去看一看。对年过花甲的任敬彬来说,用脚步去丈量黄河,虽辛苦,却乐在其中。
  去年10月14日,任敬彬黄河写生第四站到达夏津,他带领学生、助手到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实地采风。
  乡情融融,任敬彬回到熟悉的故乡,在古桑树下创作,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跟在老师身后画画的日子。任敬彬喜欢回忆在农村老家的生活,他的画作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个孩子,放学后身上背着书包,手中拿着鞭子去放羊,充满着温馨的生活情味,让人看了感到无比亲切、自然。“每次回到家乡,我都备受鼓舞。 ”任敬彬说,尽管在济南工作生活多年,仍会常回来看看,与德州的书画界朋友切磋技艺,关心家乡文化的发展。当听说家乡报社的《德行天下》栏目要采访时,任敬彬从紧凑的“黄河万里行”行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月是故乡明”,采访的最后,任敬彬饱含深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自己走上艺术道路,与德州、夏津的整个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他希望能与家乡同仁多交流、多互动,为德州文化事业发展尽一份力量。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任敬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