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北,环绕村庄的水湾随处可见
记得小时候,所见到的鲁西北村庄,都有许多水湾(池塘)。这些水湾环绕在村庄周边,有的还比较密集。对于这些水湾,大概是因其内长满芦苇的缘故,人们俗其称为“苇子湾”。曾问过大人,这些湾是怎么形成的。大人们就随口说“是垫宅基取土造成的”,也有的说“是为抗旱挖的”。多年之后,看了一些书,才知道,大人们的说法,虽有道理,其实未必完全正确。确实,以前的村庄,多是土坯房,无论垫宅基,还是打土坯,建房都需要就近取土。然而,在我看来,村周围存在这么多湾的真实原因,远不是大人讲的那么简单。
真实的情况是,村周围的这些大湾,其实不少是过去鲁西北“打长毛”“剿捻”“防匪”的历史遗迹。所谓的“苇子湾”,其实是“圩子湾”的谐音。顾名思义,圩子湾,就是历史上村庄修建圩寨而留下来的遗迹。
查阅文史资料可知,自清咸丰年间至民国,鲁西北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状态:先是太平军北伐,经过鲁西北地区,与清军激战;其后,是捻军在这一地区突围;民国期间,则是旧军阀混战的战场;其后,日军侵华,杂团蜂起,匪患严重……这段时期,天灾人祸不断,鲁西北人民饱受水旱灾害、战乱匪患之苦。当时,为响应官府号召,亦为保村自卫计,人们便围绕村庄,修圩墙、挖壕沟。各村周围深沟高垒,村村都类似于一座小型城池。村民出入村庄,则通过吊桥。夜幕降临时,吊桥即被拉起。如此,则可以有效抗御匪徒的袭击、抢掠。
村村修建圩墙,无疑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力。在经济落后、劳力不足的旧社会,就更为不易。众所周知,在太平年代,如康乾盛世时期,是没必要修建这类圩墙的。在鲁西北,这类村圩的大规模出现,主要是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这一期间,北伐太平军、捻军先后来到鲁西北,使得这一地区成了太平军、捻军与清军决战的重要战场。清军成功剿灭了北伐的太平军,但剿灭捻军,却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原来,捻军以马队为主,行军速度极快,如风驰电掣,日行数百里。清军追击捻军,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剿捻大臣、亲王僧格林沁为追击捻军,曾一月之间奔驰数千里,十昼夜不下马背,累得连马鞭都举不起来,最后在菏泽高楼寨被捻军所杀。无奈之际,清廷决定起用大臣曾国藩剿捻。
曾国藩汲取了僧格林沁失败的教训,对捻军改追击为围堵。他认为,捻军的长处在于其主力是马队,可迅速作长途转移,这恰恰是清军的短处。捻军的弱势,是其难以携带大量粮草辎重。所到一处,必须就地筹集粮草。为此,必须实行坚壁清野,使捻军失去补给;同时,深沟高垒,可给马队的行动造成极大障碍。用此计策,就能够困死捻军。曾国藩的这一策略,主要体现在其《剿捻告示四条》一文中。他在告示中说:“剿办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捻匪,拟于徐州、临淮、济宁、周家口等处,设立重兵,以为战;又令乡村设立圩寨,以为守。四路皆有重兵,则无此剿彼窜之虞。各县皆有圩寨,则无掳人掳粮之患。”对此,他开列了四条措施:坚壁清野、分别良莠、发给执照、寻访英贤。所谓坚壁清野,就是要求各村修筑圩寨,自相保卫。强调:“墙子要高,壕沟要深,此坚壁也;人丁、牲畜、米粮、柴草一一搬入圩内,贼来全无可掳,此清野也。 ”同时表示,“如匪围攻圩寨,本部堂立即派兵救援。 ”并要求各地村民,“尔等操练壮丁,自保身家”。其他措施,是设立圩长、清查户口造册、发给圩长执照、寻访剿捻良才等。其中,最为首要和关键的,还属坚壁清野,修筑圩寨。
其实,早在太平军北伐时期,鲁西北一些村庄就修建了圩寨。到同治年间,因捻军大部队的到来,官府开始大面积地在各村庄推行圩寨修筑工程。当时,对各村而言,这都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靠着广大村民车推、肩挑,昼夜艰辛地劳作,环绕各村的圩墙和壕沟都修了起来。这些“城池”的建成,使各村宛如一座座小城堡,在当时发挥过重大作用。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在鲁西北剿捻期间,鲁西北连降大雨,运河、黄河、徒骇河、减河河水暴涨。捻军被围困在这个巨大的三角地带,遍地泥泞,行动艰难,马队优势尽失。由于清军坚壁清野,捻军粮草不继,最后弹尽粮绝,陷入绝境。此时清军在运河西岸修建了长长的围墙,河面上炮船云集。捻军无数次突围,都未能成功。最后,在清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
通过修筑圩寨等措施,清军剿捻成功。自清咸、同年间修建圩寨,直到民国,各村圩寨一直发挥着护卫村庄安全的重要作用。期间,借助圩寨,村民得以抵御外来侵扰和抢掠,生命财产安全有了一定保障。据民国《平原县志》载,同治初,北伐太平军路过县城附近的颜家寨,该村贡生颜锡爵依靠村圩和民团,“随机捍卫”,太平军不能进入,只好“夹寨而西”,此举使“数十村赖以安堵”;民国期间,平原辛庄民团以圩寨为屏障,与数百贼匪激战一昼夜,贼匪不能突入,取得保卫村庄的胜利。抗日战争期间,村庄的圩寨则成了战斗的有效掩体。解放后,村庄的圩墙,因丧失了存在的价值,逐渐废弃;而昔日环村的壕沟,则逐渐被填埋,未填埋的部分沟堑,便成了后来人们习见的水湾。
这些水湾,其实也发挥着调节旱涝的重要的作用——雨季可以用来排涝储水,旱季可以浇灌村边田地,甚至成了栽荷养鱼、儿童游泳的好地方。后来,随着村庄的扩展,特别是今日旧村改貌工程和社区建设的推进,这些湾逐渐被填平,很多都消失了。伴随其消逝的,还有人们那对远去的战乱年代的模糊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