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杨英国:老骥伏枥耕耘文坛
作者:张莹



  □本报记者 张莹
  早春二月的一天,当记者初次见到杨英国,就感受到他蔼蔼然的君子风范,当他回忆起那些坎坷波折的过往岁月,即使是心如潮涌的时刻,叙说也十分平静克制。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精彩华章,无一不烙印着质朴真诚、淡泊名利的个性,勤奋刻苦的执着精神以及深沉悲悯的人文情怀。
  杨英国是我市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曾任德州市文联副秘书长、文学创作室主任、德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他数十年不改初心,在文学创作上苦心耕耘、砥砺前行,结出累累硕果。
人生道路的转折
  1949年,杨英国出生于禹城市二十里铺乡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位宽厚仁和的老中医,时常翻看医书。耳濡目染之下,杨英国对书籍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且读书十分刻苦,每一本书,都反反复复读到几乎能背诵为止。
  初中毕业那年春天,父亲不幸病逝,让杨英国遭受沉重打击。“我的学习成绩原本是不错的,16岁那年,痛心于失去父亲,加之其他意外因素,觉得生活顿时陷入一片黑暗,什么都没有指望了,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 ”杨英国回忆道。
  过了一段时间,逐渐走出失怙阴影的杨英国考取了德州卫校。在卫校上学期间,《山东民兵》的一位副总编来采访座谈,杨英国谈的关于新形势下民兵建设的感想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副总编问杨英国能不能就此写一篇散文,他点头应允,回到宿舍便写了下来。这篇散文先是在《山东民兵》上发表,后又被《解放军报》民兵专刊转载。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1969年从卫校毕业后,按照当时“从哪个公社考来,毕业后再分配回哪个公社”的规定,杨英国回到村里当了乡村医生。这一年,母亲也去世了,留下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杨英国整天为生计奔波,虽然也有动笔写作的冲动,但始终受限于时间精力,无暇顾及。
  把弟弟妹妹相继抚养成人后,杨英国被调到当时的乡镇工业卫生室当医生。因为给乡里写材料,他的文学资质得以显现。 1978年5月,禹城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讨论会,杨英国也参加了。会后,文化馆让上报创作计划,他报了两个短篇小说,写的第一篇就被选中。当年11月,他被县里推荐参加了德州地区在武城举办的文学创作学习班。一个月下来,几十个人的作品中,《山东文学》只选了一篇小说,就是他的《在汽车上》。
  这篇小说的发表对杨英国来说意义重大,正是受此鼓舞,年近三十的他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的文学梦想。“早在童年时期,我就对语文特别感兴趣。在写作上,自认为算是有点天赋吧,这也沾了记忆力好的光,读过的书、遇见过的事我能记在脑子里,融进文章中。而学医对我来说始终发展有限,还是文学更能发挥我的价值。 ”站在人生的转折路口,杨英国决定弃医从文,投入了由衷向往的文学的怀抱。
文字的世界充满善意和希望
那时的条件极为艰苦,土坯房里,煤油灯下,每一天都有他伏案写作的身影。酷热的夏天,脸上的汗水常常将稿子打湿,还要忍受蚊叮虫咬;寒冷的冬天,手脚一次次被冻麻,他就站起来搓搓手、跺跺脚再继续写下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心无杂念地写作,尽可能写得仔细写得好。对他来说,文字的世界充满了善意和希望,写作时,心中激情充溢,没有一刻觉得乏味辛苦。
  1984年,在写作上小有名气的杨英国被选送到山东省文学讲习所小说班学习。结业后,他被招入德州地区文化局创作室(后为德州市文联),开始了专业创作。
  杨英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才力和艺术素养,迎来了创作上突飞猛进的一个时期。 1987年前后,他10个月内连发3个中篇小说。 1988年,他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先是尝试写了长篇小说《河歌》,后来又写了长篇小说《天园有路》。
  在《天园有路》中,杨英国着力塑造了善良慈爱的回族母亲赵云秀这一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昭示了文学所必须注重的人性、人情和人生。“小说不仅仅是给人讲故事,更要让人明白事理,悟出道理。我主张歌颂人和事,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写作应该给人带来希望和快乐,而不是折磨,所以我的作品里大多在抑恶扬善。 ”杨英国通过作品表达着自己的价值观。《天园有路》标志着他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举夺得当年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实现了德州在“精品工程”奖方面零的突破。《天园有路》一经出版,当即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朋友劝他举办作品讨论会,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承诺给予经济支持,省作协、省文联领导和朋友主动联系评论队伍,但一向低调务实的杨英国一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他认为如果是青年作者,开个作品讨论会很有必要,他们初涉文坛,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势在必须,而自己当时已届中年,再如此张扬,难免有沽名钓誉之嫌。再说,只要作品质量上乘,读后有感而发的人还是会主动写评论的。
  事实确也如此,著名文学评论家赵鹤翔写的《至善至美的圣途——杨英国长篇小说〈天园有路〉赏析》、宁夏大学教授魏兰写的《评杨英国的小说创作》,都是在杨英国不知道的情况下写作发表的。《人民文学》资深编辑、著名文学评论家赵则训写的《一个回族母亲的新生》(发表于中国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杨英国更是8年后才从网上看到,读后感动不已。
  至于其他长、中、短篇小说的评论,2007年前便有五六万字,杨英国把这些文章结集为《追求完美的自在精灵》,附于时代文艺出版社给他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疑似》后面,一是鼓励自己,二是对那些对他抱有极大诚意和希冀的老师表示感谢。
夙愿未偿心不甘,再挑夜灯读文章
  2007年内退后,杨英国进入了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2008年前后,他相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民为邦本》、发表了《默化》等短篇小说8篇以及数篇小小说和散文,并创作了电视文学剧本《绥拉特桥上的女人》。根据他的中篇小说《倒仓》改编的电影《声声不息》于2012年由北京金色画面文化传播公司完成拍摄,并于2013年9至10月在央视六台家庭影院数次播映。
  2010年,杨英国将自己的长篇小说《民为邦本》改编成20集电视剧剧本,由北京时空交响文化传媒公司于2011年摄制完成。这部本来是反映城乡建设、展现和谐社会、弘扬正气和打击邪恶的电视剧,在没有征得杨英国同意的情况下,被改编成了一部涉案剧,致使该剧单单为“同行业审查”就在公安部耽搁了一年。虽然最终取得了广电总局发行许可证,但为时已晚,这时涉案题材不再受欢迎,电视台未予收购。时至今日,听说只在几家地方台播映过,这等于他的心血白费了。“夙愿未偿心不甘,再挑夜灯读文章”,杨英国重又振奋精神,开始了新的创作。
  2013年,著名青年文学评论家石彦伟专门采访了杨英国,说甘肃民族出版社可以重版他的《天园有路》,并提出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主持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作品讨论会。由于当时他正在潜心创作杏林系列长篇小说,便婉言谢绝了。今年2月25日,宁夏人民出版社李秀琴社长又来电话,计划出版修改后的《天园有路》,这次杨英国没再犹豫,欣然答应。目前,宁夏人民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正在筹划中。
  如今杨英国一边创作杏林系列长篇小说,一边将出版的长篇小说改为电视文学剧本。时至今日,杏林系列长篇小说已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崇德堂主》和《外科主任》,第三部《大医情殇》初稿也已完成,因与赫迪文化传播公司签署了一部院线电影剧本《中医世家》,某影视公司也将他的50集电视剧《崇德堂主》基本运作成功。目前,他正在写作《中医世家》和修改《崇德堂主》剧本,故此,长篇小说《大医情殇》只好留待来年出版了。
  笔耕不辍、佳作频出的杨英国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计3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铁血风流》三次再版四次印刷,《民为邦本》也由时代文艺出版社更名为《停职》再版。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天园有路》、中篇小说《河神》、短篇小说《最后一网鱼》和他本人已载入2015年4月出版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
  几十年风雨磨砺,使杨英国原本就有的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性格更加坚韧不拔。虽已年逾六十,可他一如既往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杏林系列长篇小说完成以后,我计划创作另一部具有历史深度的系列长篇和相应的影视剧本。祈盼上苍眷顾,让我得偿夙愿。 ”采访的最后,杨英国如是说。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杨英国:老骥伏枥耕耘文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文化德州】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