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60129期 >> 第07版:往事
随着电话、传真、网络的普及,电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电报:远去的记忆
□本报特约撰稿人 王德胜

发电报的人们。


电报局工作人员。


  电报的发明,拉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嘀—嗒”一响(1秒钟),电报便可以载着人们所要传送的信息绕地球走上7圈半。这种速度是以往任何一种通信工具都望尘莫及的,在其发明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曾是人们最重要的通讯手段。
  德州设立电报局是在1885年,也是德州电信机构之始,当时地址在西关将军庙,也就是今天的桥口街东头,官督商办,归中国电报商局管理。 1908年,电报收归国有,德州电报局受命于天津电报总局,局址迁到城里的正谊书院。 1911年的时候,又迁到了建设街。
  1912年,废州建县,电报局更名为德县电报局,为二等局,直属直鲁电政管理局。德县电报局第一次大的发展是在1923年,当时境内的桑园镇因商业兴隆,电报业务非常多,因此设立了电报支局,局址设在当铺街,为租用的民房。线路北通天津,南到济南,西到临清。发展到1926年,电报局达到14人,每月工资425元,年收入5628元。 1935年,电报局再次迁址到吕家街,为租借的民居,来往电报以军政为主。据《德州志》记载:“寻常商电殊鲜,因当地物产既不丰饶,工商均不发展,则业务殊难增多也。 ”
  侵华日军占领德州期间,德县报话局设在枣市街东侧,也就是目前贵都大酒店对面位置,局里面设有电报室、电话室、内线班和外线班。电报室由抄报员、报差和勤杂工组成,报务员多是北京电气通信学院的毕业生,还有少数从济南通讯培训班毕业。
  德州解放后,德州的电报业务由渤海区长途电话局电话队接管。 1949年10月,德州电信局成立,并开办了电报业务。1950年3月27日,电报电路正式开通,经《大众日报》公告正式开放营业,当年,有报务员5人,电报投递员2人。到1958年底,德州的电报营业窗口已经达到6处,分别是:商业街支局、胜利桥支局、南营街支局、新生街支局、曹村支局和黄河涯支局。德州的电报投递昼夜不停,随到随送,投递最远点曾到过故城。
  从最初开通到1966年,业务量并不多,每天的电报量逐渐增加到125份,当时只有两名投递员和两辆自行车。从1978年开始,电报数量增长很快,投递员增加到4个人,也有了5部轻骑摩托车,自行车成为备用工具。这年年底,每天的电报量达到了330份,投递人员增加到7人,并配备了7台幸福250摩托车。
  发展到1985年时,电报业务达到一个高水平,报务员51人,投递员17人,火车站营业室昼夜办理电报业务。这年1月,德州到济阳电报电路由人工改为电传报路,至此,全区13个县市全部实现了电报电路电传化,结束了手抄电报的历史。
  电报是按字收费的,字越少越省钱。据《德州邮电志》记载,开办电报之初,资费并不统一,计费的种类主要分普通电报、官商电报和新闻电报。一直到1894年,才出现了全国统一的收费制度:同府银元5分,出省1角,每隔一省增加2分,外文电报加倍收费。 1912年,重新进行了规定,本省6分,出省一律1角2分,外文或者华文加密加倍,加急按3倍收费。七七事变后,国内寻常电报每字收费银元1角,相当于面粉1斤8两或者小米3斤。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新的价目表,对电报资费作了统一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每字3分。 1982年,经邮电部核算,电报成本平均每字约6.5分,而当时的电报价格是每个字3分钱,不足成本一半。于是,1983年底每字提价到了7分。
  随着固话、移动通讯及网络的普及,电报的信息传播功能已经被人们忽略,如今,人们已很少去邮局发电报,代之而起的传真机大量走进寻常百姓家。“有急事,发电报”的情形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了。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报:远去的记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