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1106期 >> 第07版:文化
扎根于鲁北热土的精神品格
□刘金忠
  距今40年前,贫病交加的郭澄清先生历经磨难,写出了他的代表作品《大刀记》。此后不久,即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在城乡广泛播映。在那个缺少文学的年代里,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时我在陵县工作,且正在郑家寨下乡驻村,是在生产队长的帮助下,挤在老乡的麦秸垛上看这部电影的,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
  历史经过了40年的酝酿发酵,立志振兴家乡文化、在文化建设上一向走在前列的宁津县又联合相关单位,把她拍摄成长达57集的电视连续剧,理所当然再次在她的故乡引起收视轰动。就是在这个当口,英勇而睿智的鲁北人民喊出了“南有沂蒙山、北有冀鲁边”这样一句颇有地方名片意义的口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大刀记》所衍生的。
  作为一个和郭澄清先生生前就有交往的当地作家,我为这张光彩照人的名片所鼓舞;鼓舞之余,也为故乡深感庆幸。
  宁津县隶属山东德州。德州不是等闲之地。她诞育出《大刀记》这部作品,是由她光荣的抗战经历所决定的,也是由她辉煌无比的文化史所预兆的。“德州”的这个“德”字,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德州之称“德”,源于春秋六年,秦文公改黄河为德水,从此,“德”字开始与“德州”结缘。至西汉,取“德水安澜”之意旨,在今陵县设置“安德县”,“德”字遂正式在德州落下户来。
  再看抗日战争的历史。在抗日战争最残酷的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德州人民经历了最为残酷的考验。以德州籍将领宋哲元为代表的鲁北子弟,在喜峰口上,向鬼子们抡起了那从义和团时代就用过的大刀!鲁北的这把大刀,不惟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而且极富革命传统和爱国情愫。所有这些,无不给宁津、德州这个名扬天下的武术之乡增加着奇光异彩!不论是正面战场上,还是敌后战场上,德州儿女都在民族存亡之际,同仇敌忾,杀敌御侮,为母亲,为祖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为民族史册增光生辉的奉献与牺牲!“崇德、尚义、笃信、图强”,就是对这种奉献精神延续到当代的精确表述。在这里,大刀精神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尚武精神,而是一种面对强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精神的外化和升华,是一种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强敌的精神结晶。崇“德”之“德”,首在爱国;爱国之志,当以身许国。尚“义”之义,首在民族大义;而这一切,都在民族存亡之际,如洪水、似火山一样奔涌而出!这里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犹豫,取决于、全在于平日“笃信”和“图强”的教化之功。笃信者,一言既出,一经设誓,终生信守、至死不渝之意;图强者,既图自身之强,更图民族之强意也。自身强未足为荣,献身于民族之强,才是志士之胆、男儿之魂。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群狼环伺也罢,疯狗狂吠也好,无论面对多么凶险的敌人,从不畏惧、决不屈服。《大刀记》所表现、所标示的大刀精神,把这一点,把这一切,表达得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的众多英雄豪杰,共同谱写了民族精神的不屈壮歌和嘹亮颂歌。大刀精神既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又被志士仁人们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她根源于鲁北热土,但属于中华民族,最终必将融汇进民族精神的洪波大潮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将,不,我们正在见证这个过程。
  (作者为德州市地域文化研究专家、作家)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扎根于鲁北热土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