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令时节,凉风四起,河坡田野,房前屋后,都会响起蟋蟀的鸣唱,时而清脆悠扬,如银铃迎风;时而温婉悦耳,如风过疏林。高音婉转,低音切切,融入空气,散入夜空,弥漫在每一个角落里。
蟋蟀古称促织,又叫蛩,俗称蛐蛐儿。这可爱的小精灵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国风·唐风·蟋蟀》中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
诗的前四句宣称要抓紧时机好好享受生活,不然便浪费了光阴。其实这不过是着一虚笔罢了,接着诗人又谆谆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享乐,尤其是不可只顾眼前,要想到今后可能出现的忧患。这里,诗人借蟋蟀唱出了“士人”的一种“内省”和“自诫”,充满了对光阴的警觉与珍爱。
蟋蟀的鸣叫,也有催促人们辛勤劳作之意。古人有谚语曰:“趋织鸣,懒妇惊”,意思是说蟋蟀鸣叫之日,天气已转凉,正是赶快织布,缝制寒衣的时候。南宋诗人陆游则说得更明白:“布谷布谷能劝耕,促织促织能促织。 ”南北朝谢眺也有“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之句。
文人多情,常常借蟋蟀的鸣叫来表达自己感怀伤秋,忧思难忘的情绪。《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思妇在无边的秋光里,感时物之变,总不免勾起无限愁思——寒到君边衣到无?宋代词人姜夔在《齐天乐·蟋蟀》中也写道:“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此外,欧阳修有《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唐朝杜甫有《促织》:“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那凄凄切切的秋鸣,扬眉举足间,会生出“天涯倦客”的多少愁思。
文人雅士认为蟋蟀“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 ”宋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写道:“斗蛩亦始于天宝年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远矣。 ”明代诗人顿锐的《观斗蟋蟀》,将此情形描写得更为真切:“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昂臧忿塞胸,彭亨气填臆。将搏必踞蹲,思奋肆凌逼。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顿锐以拟人的笔法,将蟋蟀激烈争斗的场面刻画得极为生动传神。
秋风习习,品读文人蟋蟀诗,聆听它们清清浅浅地吟唱,带给人们的是最细腻最温暖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