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刚在创作。杨玉娟 摄
作品《向往》
说起木刻版画,很多人都感到陌生。在德州,专注于木刻版画的仅有寥寥数人,吴金刚就是其中之一。
从吴金刚最初接触木刻版画,到现在已有16年时间。多年来,吴金刚致力于版画创作,作品屡屡获奖。
初识刀刻,便执著坚持
吴金刚今年38岁,1996年山东省电影学校普通美术班毕业后便进入德城区文化馆工作,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城区文化馆副馆长。
时至今日,吴金刚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木版画的情景。
那是1999年,吴金刚带着油画作品《小蕾蕾》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在这个规格颇高的美术展上,吴金刚饶有兴趣地欣赏其他画家们的作品,一幅黑白画作以排山倒海的姿态吸引住了他的眼睛。“那是一幅雕刻在木板上的作品,刀法凌厉,流畅的线条在木头的纹理间蔓延舒展,那种原始的野性美,一下子抓住了我。 ”吴金刚说。
从此,吴金刚放弃了一直引以为傲的油画,拿起刻刀,尝试着在木板上作画。 1999年,他毅然报考了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并在众多的版画技艺中选择了木刻作为主攻方向。与其他画种不同,木版画的创作过程相对漫长,工序也很繁杂,需先画出底稿,再用刀刻,最后印刷,既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而且在刀刻过程中,哪怕失误一点点,整个版画就作废了。此外,版画印刷对环境因素要求也很高,受空气湿度影响很大,特别是夏天,纸张吸湿发涨,也往往会前功尽弃。
无数个日夜的执著和汗水,终于有了回报。2001年,吴金刚的木版画《向现代转化》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那年,他24周岁。
精益求精,作品屡屡获奖
“艺术源于 生活”,吴金刚反复强调,木版画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中的种种灵感。
吴金刚创作的版画《青纱帐》,便源自生活中的一个感触。“山东农村的秋天,放眼过去是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带来一种无法言说的壮美。而关于青纱帐,儿时也听老人们讲述很多游击队打鬼子的故事,这景色和故事一结合,让我有了创作的冲动。”带着记忆和情怀,吴金刚深入田间地头,冒着近40度的高温认真观察半个月,最终,有了让他引以为傲的《青纱帐》——茂密的庄稼一望无际,竞相结出饱满的穗子,而比这庄稼更有生机的是休整的战士和战马……
为了选择理想的刀具,吴金刚奔赴久负盛名的木雕之乡东阳,从商铺到农家,像寻宝一样找寻。当时,听说有一个木匠祖传一批刃口奇异的刻刀,吴金刚三顾茅庐,只为看一眼刀型。凭借这种执著,他先后选购了一大批款式丰富的刀具,进一步丰富了刀法和木刻技巧。
凭着一腔热忱,几年来,吴金刚先后创作了 《流金岁月》《自由》《虚无》等数十幅作品,其中,《流金岁月》入选全国黑白版画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虚无》入选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美术作品展并获三等奖,近20余件作品入选省部级画展,多次在市级展览中获一等奖。
期待更多人了解版画艺术
版画是中国自雕版印刷术发明以来到近代印刷术出现之前最富特色的图画传播形式,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位。但是木刻版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了生存,一些专业人员扔掉了木头收起刻刀,改投其他行业,更别说是传统的黑白木版画了。在这个道道留痕的黑白色世界里,处处流露着神秘,也昭示着孤独与寂寞。
但吴金刚,依然执著地坚守着,数年如一日地默默雕刻着光阴。多年来,吴金刚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版画个展、联展,仅近3年来,就在广东珠江传媒画院举办《岁月留痕》个展;在德州市艺术馆举办《墨香版韵》个展。不仅如此,他还广收学生,利用工作之余对美术爱好者进行培训辅导,为我市培养出了大量美术方面的人才。
“我的作品多次入选一些的大型展览,说明人们对版画还是认可的。 ”吴金刚说,希望自己的坚持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版画艺术。
□本报记者 刘平 本报通讯员 杨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