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是一座因河而兴的城市,在明清时代,被称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可德州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建河神庙。
河神是人们供奉的重要神灵。人们认为河水的柔顺与暴虐均由河神操纵和控制。可德州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在桥口街东头回龙坝附近修了一座晏公庙,后又在北厂修了一座河神庙。
晏公的传说
晏公庙里自然供奉的是晏公。民间对晏公的传说甚多,最普遍的说法是——晏公,名戌子,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
元朝初年,晏公以文才出众应选入宫做官,任职文锦局堂长。后因病辞官,在回故里的船上溘然长逝,随行众人将其简单入棺。到家后家人开棺时,却发现棺中并没有尸体。父老乡亲认为晏公升天成了神仙,就在家乡修了座晏公庙对其祭祀。
后来,民间传说晏公经常显灵于江河湖海之中,渔民和乘船做生意的人,如果在江河湖泊中遇到风波险情,只要叩头跪拜祈求晏公,很快就会出现舟航稳载、所谋顺遂平安的景象。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封晏公为 “平浪侯”。后又册封他为 “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河湖泊里过往船只的安全,并命天下建庙祀之。所以,全国各地纷纷建庙祀奉晏公,这个江西一带的地方水神,在朱元璋的推动下,逐渐成了全国性的水神。
修建晏公庙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运河里漕运兴盛,德州御粮仓的作用大升,因河而兴一跃成了全国三十几个重点城镇之一,更是北方文化名城。
嘉靖二年 (1522),兵部副都御史赵时春镇守德州时,发现德州经济发达,靠的是运河,漕运、民航均昌盛发达。按说,船民们行船、出漕以及日常生活,均应拜谒河神,以祈求赐予平安航行,可德州却没有河神庙,这不符合祭祀礼仪。于是他便召集乡绅、名仕商议建河神庙的事宜,最后决定在小西门外建晏公庙。
德州晏公庙,建在现桥口街东头的旧运河岸边 (现尚城国际小区的中南部),与将军庙隔河相望。庙宇四周地势平坦没有民宅,它背城面水、山门外的不远处便是回龙坝。明代的小西门外,本来就风景秀丽,晏公庙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又为小西门外增加了一处靓丽的景观。
晏公庙系两进两出的院落,它小巧玲珑,因顺河而建,山门偏向西南,庙门上挂有晏公庙的匾额,门外有两个石狮子。典型的明朝建筑风格,建筑物全部用灰色圆筒瓦挂顶。正殿四楹前出厦,殿内迎门供奉着晏公的泥塑雕像。小巧的前院里用十字形方砖铺设甬道,东堂、西堂各三间,作为客厅和守庙人的住所。后院较小,正殿里供奉着道教的水神北帝。
逐渐败落
晏公非道非儒,虽然晏公庙的后院里供奉着北帝的塑像,但德州人不太原意接受这位神仙,故该庙自建成后香火就不太旺盛。
后来,按照祭拜的习俗,赵时春又在北厂街建了一座河神庙。据有关文献记载:北厂河神庙的规模比晏公庙要大,到民国期间,还有八间大殿,一座阁楼,由道士焦五和徒弟两人守候。每年雨季河水上涨时,这里都有很多人来祭祀,香火最为旺盛。
德州晏公庙虽是官办的庙宇,但运气不佳。庙前虽是来往船只的必经之地,可船只无法停靠,故香火一直不太兴旺。到清朝雍正年间,运河改道后,它基本就成了无人过问的破庙。清乾隆年间,慈氏寺遭到破坏后,小西门一带的所有景点均随之败落,很快就丧失旅游胜地的美名。
1909年前后,修津浦铁路时在这一带取土垫路基,这里就成了一片茂盛的芦苇塘。晏公庙也随之悄然消失在德州的地图上。
□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