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0807期 >> 第09版:往事
“一勾勾”是鲁西北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年“一勾勾”重焕生机

《墙头记》演出剧照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勾勾”剧《姊妹易嫁》曲谱



  在临邑县档案局,保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勾勾”剧种的档案一宗。 “一勾勾”这种流行于德州、聊城、惠民等地的地方剧种,源远流长。

传唱200余年

  “一勾勾”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演出形式古老,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一般利用春冬农闲季节组织演出,乡人常称之为 “锄草班”。
  “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 “一勾勾”的名字来自 “一讴吼”,另一个版本则是,在鲁西北曾有 “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的说法,形容它动人心魄,能把人们勾住。
  “一勾勾”所使用的舞台语言是德州、聊城一带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除在四声调方面的差异外,在某些字的读音上亦有明显区别,使 “一勾勾”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老人们组成的 “一勾勾”班社,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约在1830年,杜玉宝、杜玉发在当地就有影响。清末和民国期间这种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上世纪50年代初,张志杰、张洪学、焦连坤等人组织起 “一勾勾剧团”,共10余人。 1955年,该剧团代表临邑县参加山东省业余戏曲会演,引起文化部门的重视。 1959年秋,临邑 “一勾勾”剧团正式成立,张志杰任团长,焦连坤任副团长。

从鼎盛到危机


  “一勾勾”有传统剧目70多个,代表作有 《东秦》 《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进士》《女附马》等。 1962至1965年间相继排演了现代戏 《洪湖赤卫队》 《巧遇》 《丰收之后》 《夺印》等十几个剧目。
  1965年,现代戏 《红梅》参加省会演,剧团的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鼎盛时期,创新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加以融合,大大丰富了 “一勾勾”的音乐表现力。 “一勾勾”剧团的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巧遇》仅在潍坊市就连演15天,场场爆满。
  “一勾勾”在流传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比如 “三十二坛子醋”焦连坤, “剜心刀子”王力友, “大白桃”赵传喜, “二姑娘”龙传英,每个绰号都代表着演员的演唱和扮角风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艺人离团,演出困难,剧团逐渐陷入困境。 1971年, “一勾勾”剧团与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了京剧团,许多著名演员转行, “一勾勾”剧种开始败落。

老艺术焕发新生机


  随着老艺人的谢世,再加上采取的是口授心传的传承方式,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一勾勾”一度濒临失传。
  为保护并传承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2005年8月份,临邑县文体局开始着手研究整理“一勾勾”,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一勾勾”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德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种。
  遗憾的是,由于多年的断层,能唱 “一勾勾”的人不多了,而且没有职业化的剧团演出了,只是在临邑、齐河、禹城一带的农村,尚有几个业余团体在活动。
  为了传承 “一勾勾”,临邑县师范学校多次派出音乐教师民间采风,向老艺人学唱腔,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成立了 “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经典剧目。 “一勾勾”这门老艺术,开始重新焕发生机。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200年“一勾勾”重焕生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