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前不久,市农业局小麦测产结果出炉,平原农民王金保成为“南片粮王”——
种田“老把式”弄潮新科技

王金保查看玉米长势。任俊莉 摄



  7月20日,平原县腰站镇梁庄的王金保和妻子周兴美,来到村南自己家玉米地里,查看苗情,绿油油的玉米茁壮成长,王金保高兴地说:“我们科学种田,才有粮食的不断增收。 ”
  今年麦收,德州市农业局专门到王金保的麦地里测产,除去杂质和湿度,王金保以小麦每亩654.81公斤的高产荣获德州市南片粮王称号。
  

种了几十年地,夫妻俩都是老行家

  现年56岁的王金保和妻子周兴美,世代种地为生,他们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伺候土地上,是村里种粮的“老把式”。
  只要一有时间,王金保和妻子就会到玉米地里转悠一圈。发现长势不好的玉米,会及时除去,以免影响其他玉米的生长。种地多年,只要打眼一看,他们就知道玉米需要喷药或者是浇水施肥。
  “我们在麦茬地里一走,就能根据麦茬判断哪个地里麦穗长得好,哪些差。 ”周兴美说,作为“老把式”,种了几十年地,他们有着自己的骄傲。

  试验田建在家门口,老思想有了新变化


  2009年,国家项目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核心示范区落户腰站镇,梁庄作为万亩方田中的“百亩方”,成了优良品种的一期试种田,县里、镇上的技术员常来指导。
  一开始,王金保还真没把“科技”这俩字放在心上,“只要粪大水勤,粮食就一定能高产。”刚推行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时,种了一辈子地的王金保接受不了,认为这是浪费地,“麦子种得多、密,产量就高,稀稀拉拉的像个什么样! ”
  可农业局技术人员一再强调,麦间行距必须达到23厘米。他们耐心地给王金保解释,“宽幅精播透风透气,能克服因播幅较窄出现的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 ”在技术员的“监督”下,王金保试种了一季,结果大吃一惊,产量不仅没降,每亩还多收了50多公斤。
  这让王金保的老思想有了改变。农业局的技术员到村里讲课,王金保夫妇每次必到。 “咱这‘老把式’必须得接受新知识。 ”种麦前施配方底肥,年前浇越冬水,年后氮肥后移,一喷三防……这些新方法王金保一一照做。
  “今年的白粉病多亏了技术员提醒得早,”王金保说,“4月底,白粉病还没发作起来,技术员就强调要及时喷药防治。俺的小麦一点也没有受影响,邻居家没喷药的就出现了死苗现象。 ”
  

沾了科技的光,“老把式”成了新“粮王”

  作为“百亩方”试验田的一部分,王金保家今年试种的山农20分蘖力强、产量高。
  王金保的粮食产量高,可不是偶然的,去年他家玉米单产也达到750公斤。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化肥、农药、良种用量却减了很多。 “过去觉得肥料上的越多越好,自从听了农技专家的讲解后,明白了肥料上的再多,庄稼也全吸收不了,而且还有弊端。 ”王金保说,早施肥、施多肥是过去自己的种粮秘诀,自从学了技术,思想在不断改变。
  技术员根据检测结果,按地块微量元素的含量,开出配方肥,王金保照着技术员的吩咐,把配方肥作为底肥,并且采用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年后没有急着浇水施肥,到了4月下旬才开始施用氮肥。 “如果早施肥,小麦提早轰起来了,后期容易倒伏而导致减产。 ”如今,王金保对各种种植理论张口就来。
  今年王金保的小麦一亩地氮肥只上了20多公斤,比过去省了将近一半,良种省了10公斤,病虫害提前预防,省了农药钱。投入少了,产出高了,王金保又一次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现在有了“南片粮王”的称号,他种粮的信心更足了。
  □本报通讯员 任俊莉 郝淑静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种田“老把式”弄潮新科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街巷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