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殿”,明初对行宫的别称,后多称为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封建王朝的皇帝,不断地外出巡视,故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诸多皇殿和行宫的遗址。明初在德州河西为永乐皇帝建的皇殿,清朝在德州城南为乾隆皇帝建的行宫等就是其中的范例。
永乐皇帝多次驻跸
现在我们对乾隆行宫知者较多,而对永乐皇殿却知之甚少,这是什么原因?
明朝的 “靖难之变”,德州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劫难。朱棣登基做了皇帝后,为防北方边疆战事,决定迁都北京。而德州在朱棣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无论是没迁都前,还是在迁都的过程中,他经常往来于南京与北京之间,每次都要路过德州,所以在德州城外,运河西岸的御路傍建了座供自己驻跸的皇殿。
朱棣多次驻跸于这一皇殿之中,也为此地留下了诸多的故事。据明·嘉靖 《德州志·艺术》记载:朱棣有次经过德州,随驾的一名宠妃患了过敏性皮炎,住进了德州皇殿后。随行的御医多方医治却一直无效果,朱棣传旨德州衙门,遍访名医高手为宠妃治病,德州文武官员只得一齐出动寻医。
这时,镇守德州的武将临邑人穆肃奏报,他找到了一个叫郭义甫的人,医术高超。朱棣急忙将其招入皇殿。郭义甫午前用药敷于宠妃患处,晚上宠妃原本红肿冒水泡的患处便消了下去。朱棣大喜,重赏郭义甫羊、酒和丝衣等一宗,还令身边宦官抬着赏赐,将郭义甫送回家中。
但是,德州的朱棣皇殿因在明朝前期就已废圮,其规模等暂时查不到相关资料。但朱棣在此驻跸时,曾屯兵十万为其保驾护卫,其声威在明·翰林学士王直的 《子弟新军屯德州候车驾》的诗中留下了余音:
平原十里候鸾旌,绕郭新屯十万兵,惯着短衣来小市,常骑骄马过孤城;营前剑舞春风暖,帐下酣歌夜月明,自是太平无战斗,少年何处可横行?
朱棣当年在德州驻跸皇殿,屯兵十万保护和相迎。士兵们白天便装骚扰街市,晚上放纵酣饮,到处横行扰民。
遗址在桥口街西南
这个规模浩大的皇殿遗址在哪里呢?
据民国二十四年 ( 1935)《德县志》的记载: “运河在本县城西,昔自上码头北行,迳大西门外快水口折而西北,绕皇殿又折而东至回龙坝,循城根北行小西门,据河仅数步,至小锅市转西北流。 ”又载:“乾隆二十八年,因皇殿河险,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长,至浮桥口接合旧流,自上码头至皇殿又为废河矣。”
在以上的记载中标定了皇殿遗址的大体位置。即现桥口街的西南,桥口泵站东南一带的海子里。
毁于水灾
清末诗人吴修风在 《皇殿行宫遗址》的诗中写道: “西风摇落故宫秋,野厥残花隐碧流。日暮毁垣人尽去,寒鸦飞上石桥头。”
诗人在对永乐皇殿遗址的哀叹中,也叙述了遗址周围的残景, “寒鸦飞上石桥头”就是说这里有座石桥,就是这座横跨在旧运河的石桥,连接了皇殿与德州城里的交通。
当年永乐皇殿门前的不远处,应该就有这座石桥。通过这座石桥,就可经金亭馆驿、董子台、竹竿巷、水馆驿门前的路,进入剪子股街,走上通往大西门的御路。也就是说,是这座小桥将皇殿、御路和德州城里连接在了一起。
据说德州皇殿毁于一次水灾。当时皇殿的设计者可能看中了这一带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但忘了这里是运河的拐弯处,是最易发生水灾的危险地带,故永乐皇殿建成后使用了没几年,就毁于运河决堤的大水之中了。
永乐九年 (1411),工部又在离该皇殿不远处的河东,建了安德水馆驿,并在馆驿中修建了供皇帝专用的银安殿。从此,朱棣再来德州时就到水馆驿驻跸了,于是这个风光一时的皇殿被废弃。
乾隆 《德州志》载: “雍正十二年,绕小西关开引河,而慈氏寺、颂德亭皆出河东”。运河改道后,短命的永乐皇殿遗址,就从河西落到了河东,遗址上只留下了颂德亭。
□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