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张桂祥 年龄:89岁 民族:汉族 籍贯: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所在部队:游击队 担任职务:通讯员
5月18日,记者一行人来到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这个冀鲁交界处的小村庄,被称为京杭大运河山东第一村,89岁抗战老兵张桂祥的家就在这里。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最困难、最危急的阶段,尤其是华北敌后军民所处的形势更为严峻。正是这一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老八路吴应选 (音)到第三店村发展队伍,年仅15岁的张桂祥跟着他参了军,在冀鲁一带扛枪打鬼子。
初到部队的张桂祥,成了一名通讯兵,传递信息、侦查情报,整日跟随游击队奔波。虽然队伍就在离家不远的吴桥、德州一带活动,但由于情势危急,他常年不能回家。1945年,一次转移过程中,路过家门口的张桂祥回了趟家,不料被敌人发现,侥幸逃脱后,家人却被鬼子抓到了据点,倾尽家财才救了回来。自此,因为种种原因他很长时间没能回到第三店,一直到1952年才有机会回家探亲。家人见到本以为牺牲在战场上的张桂祥,抱头痛哭。
原本,张桂祥探亲后打算再回部队,然而由于当时通讯不畅,等他回到位于湖南的驻地时,所在部队已开赴朝鲜战场,于是他回到家乡,转业到河务局工作。
如今,张桂祥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两耳重听得厉害,与人交流非常困难。 “去年父亲还经常给我们讲抗日时期的旧事,今年精力大不如前了。 ”老人的二儿子张本成说。
我们村叫第三店,仅一河之隔的河西地区就是晋察冀根据地,所以附近老百姓的抗日热情特别高涨。那时,我才10来岁,经常听说周围有人参加游击队,打鬼子去了。
15岁参加游击队
1942年,我15岁,一个叫吴应选的老八路来我们村发展队伍,动员青年参军打鬼子,没多想,我就报了名,成了一名游击队员。
看我年龄小,人也还算机灵,领导让我当了通讯兵,主要任务是传信和侦查。那时候,日本鬼子的大部队驻扎在吴桥的桑园镇,我们的游击队也主要是监视、牵制、消灭这些鬼子。
除了鬼子兵,日军还网罗伪军、土匪、流氓成立讨伐队,在冀鲁边区一带无恶不作,深受老百姓的痛恨,游击队常与他们交手。
有一次,在桑园镇第八屯村,我和队长吴应选、李伟三人被日军讨伐队包围了。本以为难逃一死,幸亏队长吴应选得知讨伐队头目是青帮中人,急中生智,称自己也在青帮,且辈分比他高,巧妙周旋,才得以脱身。
活捉鬼子兵
侦查过程中,除了经常遭遇讨伐队,我们也不时与鬼子正面较量,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曾亲手活捉过一个鬼子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侦查时得知徐官屯火车站驻有一个鬼子兵,周围的伪军、讨伐队全听他调遣,我心想,擒贼先擒王,逮到这个鬼子兵,杀杀敌人的威风。
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我摸清了这个鬼子兵的活动规律,白天不管去哪儿,他身边都跟着几个讨伐队员,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是独自一人,这是绝佳的机会。
一天晚上,我与另外两个战友,悄悄地潜入了这个鬼子兵的房间,他丝毫没有察觉,依然呼呼大睡。我先下了他的枪,战友们一人一边摁住,拿绳子将他五花大绑。然后,我们趁着夜色过河逃跑了。后来,这个鬼子兵上交了组织,我也受到了表彰。
深夜逃离家乡
虽然游击队的活动范围一直在沧州、德州一带,但我很少有机会回家。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有一次执行完任务,正好路过家门口,于是我回了趟家看望年迈的父母。不幸的是,汉奸看见了我,马上报告给了桑园镇的日军讨伐队。
很快,敌人将我家包围了起来,父亲见势不妙,托着我从墙头翻了过去。当时,院子周围都有敌人把守,后门口站的是村里的红枪会,他们看见我手里拿的枪,心中害怕,往旁边一躲,没敢吭声,于是我顺着沟一路朝着河堤逃跑了。
就在我逃走的那一晚,我们村还有几个参加抗日的民兵,同样受到了迫害,在渡口,我还救起了一个民兵队长。他被敌人捅伤,伤得很重,又不知道渡船在哪儿,于是我把他一块儿带走了。
我逃走了,家里却遭了秧,母亲、嫂子、妹妹等家里的女眷都被鬼子抓了起来,倾家荡产才把她们赎回来。
从此,我成了鬼子的重点搜捕对象,队长吴应选安排我去了辽南支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我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全国解放后,我们又开赴湘西剿匪,一直到1952年,我才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本报记者王倩倩 本报通讯员隋桂婷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