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德周刊20150529期 >> 第09版:往事
德州虽因运河而生,但饮用水多为苦咸水,并因此产生了水门、水市这样的地名和推水工等老行当——
老德州的吃水变迁
  德州因运河而兴,因水而发,但古时候运河虽就在城下,但由于城墙所限,要想吃运河里的水,非常困难。所以,就出现了水门、水市、送水工等与此相关的地名和行当。

老德州与苦咸水

  德州城里的饮用水有两个途径:一是取自运河水,称之为“河水”。河水由专业的推水工送到家中,买河水不仅较贵,而且还需自己沉淀。所以,饮用河水的多为服务业、官僚机构和富户。普通百姓家储存点河水平时舍不得喝,只有来了客人或有喜事才饮用。
  另一个途径,就是取自水井,称之“井水”。过去德州城里的水井很多,几乎每个街都有供百姓用的水井。但浅井水有“甜”“涩”之分,而德州的井水多苦涩,只能用来洗刷。此外还有一种略甜的井,德州城里人饮用的井水多为这种。
  当时,德州城最好的井当属马家大井、封家大井和龙泉井。马家大井和封家大井偏城西,受运河水的影响,井水清凉甘甜似泉。而龙泉井和卢家井的水质略差。
  德州的海子很多,有近30余个,大多清澈透明、碧波荡漾。夏天承担着储存雨水和排涝的职责,然后再将所储存的水供居民洗刷、浇花用,从而缓解了城里的用水困难。

走街串巷的推水工


  在这种环境下,德州城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推水工这个行当。
  推水工,即靠力气到运河里取水,然后送到所需的客户家,收取一定费用的工人,他们有的运到水市等客上门,有的给长期客户送水。他们所用的运输工具,在清末民初前,是用独木轮车两边放上大木桶。清末民初后,逐步进化为特制的胶轮手推车。这种车是用方木做的长方形框子,每个框子里面可放三或四只方形白铁水桶,一辆水车可装六到八只。有些买不起水车的,就用肩挑。
  推水工取水大体分三个路线。南路走东风路到许家摆渡口(现胜利桥)取水;北路出小西门到小锅市西的河里取水。这两路断断续续,推水的较少。中路系主道,即出大西门经剪子股街,到大小竹竿巷街,向西拐直奔运河,到运河木桥南(现文革桥南)的河边取水。
  推水工取水时,用自备的扁担挑着方形的水桶,到河堤下的水凳子上取水,挑到岸上放到车上后,再去挑第二、三或第四挑。全部灌满后,推着水车按原路返回。这条颠簸不平的小路,夏天时常被雨水淹没,推水工只好在水里摸索着前行;冬天因路面结冰而高洼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翻车……

建成第一个自来水厂


  解放后,在杨家圈村附近建立了德州自来水公司的第一个水厂。
  杨家圈村原位于运河弯曲的河圈内为河西岸。杨家圈村的河对岸(大约是现在的九龙湾公园处)也是一个弧形圈,据说某军阀为了解决部队吃水问题,曾在此修过小型水库,故民间称之为“水营”。
  1956年,市政府投资40余万元,在杨家圈修了占地约60亩的第一个水厂;1957年5月1日,德州第一座民用水塔在维新街东口落成(现曙光浴池以北)。从此德州有了自来水。
  随之,城里的主要街道有了自来水集中供应点,百姓喝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德州城里人吃苦涩水的历史。
  □随心

更多>>  德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德州的吃水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9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