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因运河而兴,因水而发,但古时候运河虽就在城下,但由于城墙所限,要想吃运河里的水,非常困难。所以,就出现了水门、水市、送水工等与此相关的地名和行当。
老德州与苦咸水
德州城里的饮用水有两个途径:一是取自运河水,称之为“河水”。河水由专业的推水工送到家中,买河水不仅较贵,而且还需自己沉淀。所以,饮用河水的多为服务业、官僚机构和富户。普通百姓家储存点河水平时舍不得喝,只有来了客人或有喜事才饮用。
另一个途径,就是取自水井,称之“井水”。过去德州城里的水井很多,几乎每个街都有供百姓用的水井。但浅井水有“甜”“涩”之分,而德州的井水多苦涩,只能用来洗刷。此外还有一种略甜的井,德州城里人饮用的井水多为这种。
当时,德州城最好的井当属马家大井、封家大井和龙泉井。马家大井和封家大井偏城西,受运河水的影响,井水清凉甘甜似泉。而龙泉井和卢家井的水质略差。
德州的海子很多,有近30余个,大多清澈透明、碧波荡漾。夏天承担着储存雨水和排涝的职责,然后再将所储存的水供居民洗刷、浇花用,从而缓解了城里的用水困难。
走街串巷的推水工
在这种环境下,德州城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推水工这个行当。
推水工,即靠力气到运河里取水,然后送到所需的客户家,收取一定费用的工人,他们有的运到水市等客上门,有的给长期客户送水。他们所用的运输工具,在清末民初前,是用独木轮车两边放上大木桶。清末民初后,逐步进化为特制的胶轮手推车。这种车是用方木做的长方形框子,每个框子里面可放三或四只方形白铁水桶,一辆水车可装六到八只。有些买不起水车的,就用肩挑。
推水工取水大体分三个路线。南路走东风路到许家摆渡口(现胜利桥)取水;北路出小西门到小锅市西的河里取水。这两路断断续续,推水的较少。中路系主道,即出大西门经剪子股街,到大小竹竿巷街,向西拐直奔运河,到运河木桥南(现文革桥南)的河边取水。
推水工取水时,用自备的扁担挑着方形的水桶,到河堤下的水凳子上取水,挑到岸上放到车上后,再去挑第二、三或第四挑。全部灌满后,推着水车按原路返回。这条颠簸不平的小路,夏天时常被雨水淹没,推水工只好在水里摸索着前行;冬天因路面结冰而高洼不平,一不小心就会滑倒翻车……
建成第一个自来水厂
解放后,在杨家圈村附近建立了德州自来水公司的第一个水厂。
杨家圈村原位于运河弯曲的河圈内为河西岸。杨家圈村的河对岸(大约是现在的九龙湾公园处)也是一个弧形圈,据说某军阀为了解决部队吃水问题,曾在此修过小型水库,故民间称之为“水营”。
1956年,市政府投资40余万元,在杨家圈修了占地约60亩的第一个水厂;1957年5月1日,德州第一座民用水塔在维新街东口落成(现曙光浴池以北)。从此德州有了自来水。
随之,城里的主要街道有了自来水集中供应点,百姓喝上了自来水,结束了德州城里人吃苦涩水的历史。
□随心